創意總是天馬行空,而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在創意的極致發揮下,引領了許多現代科技的發展,從30年代起許多科幻電影中的「未來科技」,現在都一一成了真實的科技產品,大家熟悉的電影如《星際大戰》的R2機器人、《007系列》中情報員龐德使用的各種新科技與酷炫的未來汽車等等,現在四處可見,此外包括薄型螢幕(液晶電視)、3D 立體技術等,日新月異的科技已經大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slogan,真正源頭其實是「創意始終來自於人性」,因為人類的需求,讓有創意的人開始想像新的科技產品,當「想像」落實,世界也就發生了巨變,例如西元18~19世紀時的兩次工業革命,第1次是瓦特(James Watt)發明蒸氣機,人類開始用機械動力取代人力和獸力;第2次是電力開始被廣泛使用,以及合金技術進步讓材質出現高度創新,展開各類電機和電晶體應用的爆發期。
這兩次工業革命雖然以機器取代了大量的人工,卻因為有更多前所未見的新產品推出,為人類生活帶來巨大改變,因此也創造出更多不同的職業別,人力需求反而提升,經濟因而起飛。
邁入21世紀,第3次工業革命展開。電腦、網路與各類科技的成熟,讓這個世界變成「全自動」的世界,譬如半導體工廠設備全自動化,或是用機器幫忙收門票、送餐點,未來機器人在家幫忙照顧老人或小孩也可能成真。
而且,拜網際網路所賜,人類不需要對個別機器下指令,因為這是個「物聯網」的世界——機器可以自己跟機器「溝通」,而且是數十個、數百個介面同時進行溝通。我們不禁要問:再這樣下去,人類還可以做些什麼?
人力遇缺不補 企業獲利反向提升
世界經濟的龍頭美國,在歷經金融海嘯之後,整體人力市場結構出現明顯改變。許多機構發現,裁員之後遇缺不補,整體的經營效率竟然沒有下降,顯示以前冗員過多。還有些企業選擇用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工,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當2009年經濟落底復甦後,美國企業對設備和軟體的支出年增幅達31%,但民間企業職缺只成長1.4%。
美國機器人工業協會(RIA)統計,截至2011年9月底止,美國工業用機器人新訂單比1年前成長了41%,目前總體使用量僅次於日本,國內生產力有顯著提升。
這番論述,可從美國公布的企業獲利得到證實。美國S&P 500大企業今年第1季營收成長10%,平均每股稅後盈餘卻成長21%,平均人工薪資則是負成長,顯見在「不增加人力、也不加薪」的情況下,企業效率還反向提升。因此,眾多市場專家的結論是「失業率不會再回到過去的低水準了」。
我們再回來看台灣,各企業主也有類似感受。今年台灣上市企業第1季營收成長7.38%,但稅後純益卻衰退高達38.96%。這個情形說明,過去靠中國便宜人工降低成本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面對國際殺價競爭、中國工資不斷調漲,台灣又找不到適用工人的情況下,企業紛紛喊出「無人化、自動化」的未來計畫。
從政府的產業政策也可發現,過去扶植的半導體和面板業,曾是創造就業機會的大功臣,但近年卻紛紛開始都以自動化設備取代人工,「無人工廠」持續興建中。現在政府扶植的生技產業,更是低人力密集、高腦力密集的產業,員工人數少,又多半為碩博士,對就業市場而言似乎毫無幫助。
難道科技的進步,是先創造出人類的榮景,最終卻演變成用來淘汰人類的工作機會嗎?這是否太不合理? 「我們依舊相信,自動化的發展是幫助人類社會更美好。」工研院機械所副所長陳來勝博士,給了這樣的正面信念。
電影天馬行空 獲利要靠工業化設備
自動化的世界,一直都是人類科技幻想中很重要的元素,尤其是擬人化的機器人,最受到歡迎。科幻小說家以撒• 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在1942年發表了機器人科幻小說: I, Robots,制定出著名的「機器人3大法則」,從此之後,無論是拍電影、寫小說或是真正製造機器人時,遵從這3大法則成為不變定律。
也因為這3大法則,我們發現電影裡最讓人害怕恐懼的情節,就是「機器人脫離人類控制,甚至比人類更加強大和完美」,而希望見到的美好結局則是「機器人最終還是聽從人類指令,甚至為人類犧牲了自己」。
在《星際大戰》全系列電影中,可愛的R2-D2不但能修好人類修不好的機器問題,還可以自我修復;影星羅賓• 威廉斯(Robin Williams)主演的《變人》,描述機器人愛上雇主的曾孫女,最後因為自己壽命比心愛的人長,決定要把自己改造成會老化、死亡的機器人;《AI 人工智慧》中的機器人小男孩,是陪伴人類的衷心夥伴,卻無法得到真正的愛,那無辜落寞的表情讓觀眾心碎。
到了《機械公敵》中的NS-5,搖身一變成為人類做家事的好幫手,能當保母、廚師、快遞、遛狗,還能統計家庭收支,卻驚傳可能謀殺了自己的發明人,不再遵守「機器人3大法則」。劇情完全道出人類最恐懼的事:該如何跟滲透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怕流血不怕痛、力量強大的機器對抗?好在經過一連串的抽絲剝繭後,機器人終於恢復正常,繼續為人類服務。
誠如陳來勝所抱持的信念:「最後,機器人總是會回歸到幫助人類、提升人類的定位上」,電影的情節雖精采,在現實面上,機器人仍只是自動化中的一環,而且發展還不成熟,真正已落實到居家生活中的只有「掃地機器人」,每年超過100萬台的銷量銷售量若要談到創造獲利和影響人類世界,仍是以「工業自動化機器設備」為主。
「自動化是趨勢,能完全取代人力是個遠大理想,但事實上,目前取代人力的比率很低,而且設備多半是客製化,頂多出貨幾萬套、幾十萬套,並非大量生產。」陳來勝分析,自動化設備的發展是來自「缺工」,而不是「取代人工」,如何運用設備達到使產品良率提升、品質更佳,以及讓人類不要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才是自動化的真諦。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NO.59 2012年8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