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遠比你我想的嚴重,今年台灣出口連續五個月衰退,其中對中國出口金額減少六十七億美元,是導致出口一再衰退的罪魁禍首。 「根據IMF最新研究報告,中國投資成長率每下調一個百分點,台灣GDP成長率就會減少○.九個百分點,受衝擊程度高居世界第一,甚至比南韓還嚴重五○%。 《財訊》團隊前進深圳現場也發現,當現在最夯的中國山寨平板電腦,都可以完全不用台灣零件時,台灣還能賣給中國什麼? 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今年最新的經濟成長率,已下修至二.○八,台灣GDP「保2」還有希望嗎?造成今日經濟危難的原因又在哪裡呢? 如果還有人心存僥倖,認為最近台灣股市這一波反彈,代表籠罩全球的歐債危機威脅已減弱,台灣經濟也將雨過天青;那麼,最近一連串最新的統計數字,將向你澆上一盆冷水。 例如最近公告的,中國七月出口僅較去年同期增加一%,不但較上個月的一一.三%大減,甚至遠比市場預期的八%增幅還低,引起外資一陣騷動,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因此警示,中國的出口成長可能在未來幾個月持續交出讓人失望的成績單。 他還同時強調,外在需求的疲弱,和本地投資、消費的持續趨緩,可能讓原先中國第三季GDP成長復甦的期望落空。 或許有人認為,中國經濟降溫,最多就是台商少賺點錢,對台灣多數人影響不大吧? 其實,現在台灣經濟和中國連動的程度之高,可能遠超過大家想像。 。 七月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分析主要國家經濟風險,對世界經濟會產生何種連鎖效應的報告指出,中國投資成長率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將連帶受挫,下跌○.九個百分點,比起韓國的○.六個百分點受害更重,受害程度高居世界第一。形同中國踩煞車,台灣也將跟著熄火。 由於中國大力打房,加上製造業投資的減速,今年一到七月固定資產投資的成長率僅有二○.四%,較去年同期掉了三個百分點;若依IMF的估算,形同台灣的經濟成長率也將受此影響下修二.七個百分點。由於台灣去年全年的成長率為四.○七%,看來今年要「保二」的難度極高。 然而,當前台灣經濟最令人擔憂的,莫過於農曆年後,創下罕見的連續五個月出口負成長,七月甚至衰退了一一.六%,是金融風暴後的新高。其中,對中國出口的節節下滑絕對是頭號戰犯,今年來的出口衰退有超過六成來自這部分的「貢獻」,嚴重性遠超過宏達電的大崩盤。 然而,雖說台灣的出口受中國牽累,但中國自己的出口終究還在成長;南韓、日本的情況也類似,為什麼台灣的災情偏偏特別嚴重? 專研國際貿易的台大經濟系教授劉碧珍解釋,這與台灣的出口結構以產業鏈中上游的「中間財」為主息息相關,台積電的半導體晶片、台塑集團的化學品均屬此類。 台灣以「中間財」為主要出口結構的缺點,就是容易大起大落。這是供應鏈的天性,經濟危機一來,下游廠商因恐懼,開始出清庫存、向上游砍單,連鎖反應之下,愈上游清庫存的壓力愈大,產生所謂的「過度反應」;當然,等到危機一過,也會以類似的速度快速回補庫存。 劉碧珍曾在去年發表論文研究這個現象,認為主要受「長鞭效應」影響,意思是供應鏈拉的愈長,愈容易產生「需求變動」(demand variability)。而以中上游產品出口為主的台灣,便是最大受害者。她比較亞洲金融風暴、科技泡沫和次貸危機等三次經濟危機,發現台灣「大起大落」的幅度一次比一次大。往往鄰國還沒動靜,台灣的外銷出口已搶先跌了兩、三個月。 因為台灣的出口結構中,中間財的占比,已從二○○○年的六一.○七%,增至一○年的七四.一%。 劉碧珍表示,台灣最近的「外銷連五降」也是受「長鞭效應」所累。但與前兩次危機相比,「這一次,我覺得尤其與中國有關。」 主要衝擊的原因,來自中國製造業供應鏈的「自製化」(localization)。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財訊雙週刊》405期;訂閱財訊雙週刊電子版】 財訊雙週刊405期 其他專欄目錄: 台股小確幸》抓住驚驚漲行情 小賺就是幸福 搶救台灣生技業》蘇懷仁:韓國拋開舊思維 台灣卻丟不掉 拚經濟破功》期待陳?下猛藥 「想想內閣」還在燉中藥 地產趨勢》不怕打房 台中商辦買氣嚇嚇叫 現場目擊》宸鴻主管大買2千張股票的祕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