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中央政策,讓原先隸屬於內政部管轄的全台一千餘所托兒所,移轉為教育部業務,從此,小芊和小元這對小姊弟被迫分隔兩地上學,小瑜和姿穎每天都仰著小臉問媽媽:「我什麼時候可以去上學?」 「為什麼我不能和姊姊一起上學?」四歲的小元脹紅著臉大叫,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掛在臉上,小小的身體環抱住媽媽的腿,一隻手還不忘拉著姊姊。一旁的爸媽兩相對望,給孩子的回答鯁在喉頭裡,儘管昨天安慰過、前天解釋過,陳家一家人每天早上還是要上演這齣「姊弟十八相送」。 背景是山明水秀的台東縣池上鄉,六歲的小芊及五歲弟弟小元才小小年紀,就飽嘗人生好幾回的「分離」。 說關就關 青黃不接的轉學人生 陳媽媽想起三年多前,小芊和小元姊弟倆還住在高雄旗山外婆家,她和先生則分別在台東、花蓮教書,每逢周末都要開車四小時,才能和兩姊弟相聚,但也得每星期告別。「他們每哭一次『媽媽我也要跟你們回去』,我也跟著哭一次。」 一○年,在學校教職員宿舍住了多年的陳媽媽,終於實現「全家團圓」的願望。滿四歲的小芊,總算可以就讀台東縣池上鄉立托兒所的小班,這所成立十多年的鄉托辦學有成,在地方上有口皆碑。盤算過孩子的教育不成問題了,陳媽媽毅然和先生拿出多年積蓄,買下一戶臨著田的透天厝,並且把小芊接回身邊,「家」的雛形愈來愈具體。 開始上學的小芊,每天都有說不完的「學校經」。但是才過了一學期,她有天回家卻問媽媽:「為什麼有人說學校要倒了?」原來,鄉公所傳出即將停辦鄉托、原地要改闢香茅園的消息。 陳媽媽回憶:「剛開始都只有滿天飛的傳聞,家長無從查證,去向鄉長抗議,他一概否認。」當時,小芊每天問她:「為什麼我的學校要種草?種草就不能在那邊讀了嗎?」看著孩子恐慌不安的神情,陳媽媽決定要向鄉公所追根究柢。 一一年二月,傳言鄉公所將在八月十二日停辦鄉托,陳媽媽開始尋找鄉民代表陳情,得到的回覆卻是:「鄉托連年虧損,鄉長已決定停托。」 自救會陳情中央 停辦風波暫時平息 三月,鄉公所打破沉默召開說明會。鄉長林文堂表示,池上鄉共有八所公、私立托兒所及國小附設幼稚園,但一○年全鄉新生兒僅五十三名,為因應少子化衝擊,鄉公所希望能將鄉托委外經營。陳媽媽氣憤地說:「少子化歸少子化,鄉托還是年年額滿啊!」 儘管鄉公所保證「委外經營」會提升鄉托品質,卻沒有拿出相關配套措施,讓家長們的反彈聲浪高漲。陳媽媽揭竿而起,成立「池上鄉托自救會」,展開一連串的連署與陳情抗議行動,從鄉代會到縣政府、監察院,甚至是總統府,她都遞出陳情書。 同年五月,出現一線曙光。監察院發送一封公文給台東縣政府,要求鄉公所公告整套委外辦法及配套措施,若有違法情事,將責請縣政府告知監察院。 中央的這份「關切」,讓鄉公所的「委外」主意不了了之。暑假結束後,小芊順利升上中班,小元也終於搬來台東和家人團圓,進入小班就讀。 豈料,一個學期後,風波再起,這次噩耗,竟是來自中央。 以政策為擋箭牌 鄉長停托「說了就算」 「幼托整合從二○一二年一月一日起實施,鄉公所卻在這時以『鄉里事務過多』為由,把鄉托兩位帶大班的教保員調回公所內。《幼照法》(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規定,托兒所改制成幼兒園,大班一定要有至少一名的正式教師。」 陳媽媽說著,又是一陣火氣:「《幼照法》明明有條但書,給予這項人事規定五年的緩衝期,鄉公所可以讓兩位教保員在職修讀相關學分,取得正式教師資格,誰知鄉長根本就是鐵了心想關掉『會賠錢』的鄉托,幼托整合政策剛好變成他借題發揮的工具!」 陳媽媽和自救會的家長們,又度過和鄉長抗爭的一個學期,但是到了七月,鄉長還是決議:「中央政策不可違抗,鄉托沒有合格的大班師資,所以新學期大班將要關閉,另外為因應改制,也不再收小班新生,只收中班。」 鄉長甚至召開說明會,直言:「鄉托一年要花費三百萬元預算,四十五個孩子,占鄉公所十四分之一的預算,我怎麼去照顧其他九千多位鄉民?」陳媽媽回想起來,怒氣依舊:「四十五個孩子背後有多少家長?多少阿公阿嬤?預算怎麼能這樣去算?」 接連兩年的紛擾,許多家長興起「民不與官鬥」的消極念頭。「轉學的轉學、帶回西部的回西部,最後還是抗爭不下去。」陳媽媽感嘆地說...《詳全文》 編按:本文摘自5月29日出刊之《今周刊》858期封面故事「我好想上學」,同期相關系列報導有「四大弊端 害慘上萬名未來主人翁」、「非營利幼兒園平價優質 公辦民營走出第三條路」,更多內容請參閱本期《今周刊》。(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858期 謝謝!)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