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正式啟動,國內人民幣業務鳴槍起跑,為台灣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勾勒願景。但對照香港、上海與深圳的前海,台灣的離岸中心是否僅止於憧憬、或可實現的美景?本報特製作「人民幣來了」系列,為讀者剖析。(系列報導四之一)今年初,兩名台灣旅客走進越南首都河內的舊城區,映入眼廉的是路旁小攤招攬客人的廣告,上面用簡體中文寫著斗大的「牛肉麵,人民幣15元」。
幾天後,這兩人來到越南西北部熱門旅遊地點沙霸(Sapa),向商家詢問乾果的價格時,店內的老婦人二話不說,直接用人民幣報價。
這雖然只是台灣旅客在旅行過程中碰到的小花絮,卻相當程度呈現人民幣在中國大陸周邊國家逐漸擴展的「國際角色」。
儘管在匯率及利率未自由化及資本帳未開放的狀況下,目前人民幣仍無法成為真正的國際貨幣,不過隨著大陸經濟高速成長、與周邊國家貿易額激增,人民幣已逐步「區域化」,在部分區域發揮國際貨幣具有的「計價單位」功能。
國際貨幣的計價單位功能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成為其他國家確定本國貨幣匯率的參考貨幣,一是做為私人間債權及債務關係的貨幣。
美國知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兩名研究員去年10月發表的研究報告,就直指人民幣已成為多數東亞國家的匯率「參考貨幣」,「人民幣區」(RMB bloc)已在東亞成形。
傳統上,東亞國家貨幣匯率與美元有較高連動性,但該報告指出,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間,東亞10國中的南韓、印尼、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泰國等國的貨幣,與人民幣的連動程度已超越美元。在前述期間內,若美元匯率波動1%,東亞10國貨幣的匯率平均同向波動0.38%;但若是人民幣波動1%,10國匯率平均同向波動0.53%。
另一方面,近年來,人民幣的境外使用日益普及。大陸民眾赴東協國家旅遊,在許多場合都能用人民幣消費;人民幣已成為緬甸北部主要交易貨幣,柬埔寨和越南也廣泛使用人民幣。
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也感受到人民幣的熱度。去年6月,日圓與人民幣直接兌換正式啟動,不再以美元為中介,減少匯兌成本,也有助雙邊貿易進一步擴展。
在大陸當局積極推動下,去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額達人民幣2.94兆元,較2011年成長41.3%;雖然占貿易總量的比重仍低,但仍反映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的需求持續增加。
近年來兩岸經貿關係持續深化,花旗環球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谷月涵日前撰文點出,過去五年來,新台幣與人民幣的連動比全球其他貨幣都來得密切。
台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占整體出口的比重,已從2001年26.6%升至去年39.4%;同一時期,對美國出口的比重,從22.3%降至11% 。
今年2月兩岸啟動貨幣清算機制,才短短幾個月,台灣人民幣存款餘額就已達700億元。以每個月成長100億元的速度推算,今年9月就能衝破千億大關。
在貿易之外,台資企業持續在大陸進行大量投資;另外,每年超過兩百萬人次的大陸觀光客來台,加上兩岸甫簽署服務貿易協議,陸資來台投資可望大幅增加。這些因素都意味,面對人民幣「區域化」的發展,台灣將無法置身事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