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一次波克夏股東會上曾說:「想要一輩子都能投資成功,並不需要天才的智商、非凡的商業眼光或內線情報,真正需要的是,有健全的知識架構供你做決策,同時要有避免讓你的情緒破壞這個架構的能力。」
財經名嘴曾光輝充分運用了這個邏輯,縱橫股市十餘年而不墜,當然這句話是在他十幾年前初入股市,遇到影響一生的貴人,也是入門師父的王先生的訓示。王先生不僅創造了「太極操盤法」,以三百萬元開始,操作股市累積超過五億資產,最後在五十幾歲退隱遷居美國。
看四陽五陰訊號 幫客戶賺大錢
曾光輝入行時雖領受了王先生的「太極操盤法」,但卻沒有賺到錢,於是他再到書局看了二百多本技術分析書籍加以改良,搭配實務經驗操作,「由繁入簡」歸納「四個轉陽訊號會漲,五個轉陰訊號會跌」原理,幫客戶賺了不少錢。
這幾年曾光輝藉由上電視節目及擔任講師,透過國台語參雜的親切語言拉近與觀眾及學員的距離,加上對股市生態犀利的評判與專業的解析,從股市名師一躍成為電視名嘴,現在具雙重身分。
曾光輝表示,「投資股市要先釐清投資及投機的差異性。」股票檔數雖多,其實一般散戶只要抓住三到五支自己瞭解的個股,徹底研究其歷史走勢、基本面、財務與業務狀況等,都會比聽信明牌好。
從F-TPK看太極操盤法則
曾光輝2003年第一次在股市賺到錢,主要是菜市場理論的發想。當時陪同老婆到醫院值班,發現辦公室全都是TFT-LCD螢幕,友達(2409)當時出廠價位十七吋約一萬五千元,曾光輝心想,「政府花這麼多錢買螢幕,這行業有前景。」
雖然友達當時處於賠錢階段,但他直覺面板這行業值得投資,而友達是面板龍頭,政府帶頭買面板,量多價格就會下跌,於是他建議親友陸續進場,平均買價約二十一元,一年後親友在股價七十五元時退場,大家都跟著曾光輝賺了好幾倍。
2012年初市場對蘋果(Apple)推出iPhone5多有猜測,除了軟體,硬體規格成為討論重點。四月二十日市場傳出蘋果要使用in-cell(內嵌式)技術轉單給日商,F-TPK(3673)當天跌停,四月二十三日星期一盤中再跌停,卻爆出11.46萬張大量,最後小跌3.09%,往後一周F-TPK沒有出現暴跌且成交量未持續擴大,都在平均交易水準,至此可以初步假設利空的衝擊並未擴大。
後來曾光輝去找有關觸控相關技術資料,發現in-cell當時良率並不好,良率如果不好對供應商壓力會很大,有可能是虧損在生產,F-TPK沒接到單反而是好事,可以把產能提供給非蘋陣營。果然F-TPK七月公布營收並未出現大幅衰退,甚至還小成長,證明之前的買單是內行人,至十月底、十一月初出現「太極單點轉陽」(股價在380元),此後就發動攻勢一路震盪往上。
從F-TPK基本面來看,利空之後不再連續重挫,長期看好者可分批進場。從技術面來看,底部長紅的多頭吞噬,表示大戶或有信心的投資者已經出手,這時可以假設底部在這個位置逐步形成,等時機發動。
如果負債運用得當,也可以創造出高額獲利,但要善用槓桿操作的方式借錢投資,是可以快速讓財富增值。相反的,如果沒有做好理財理債規劃,在人生的理財路上就是吃虧的開始,曾光輝在入伍期間,犯了第一次的理財迷思。
負債買保險 生活拮据
當時月薪約三千元,手邊沒有任何存款的曾光輝,卻因人情而投保,首期保費就要三萬多元,只好先跟軍中班長借錢,說好每月還款兩千元,然後自己苛苛扣扣的省錢過生活,就這樣在退伍前一個月還清負債。
負債買保險雖然有可能創造獲利,但過於擴張信用、高槓桿投資是曾光輝犯的第二次理財迷思,他忽略了承受的負債比率,是財務健全的重要課題。
退伍後曾光輝進入信用合作社工作,兩年後,有感於當時市場貸款利率約一一%,而合作社員工有優惠貸款利率只要九%即可。
房貸太重 背債三百萬
因此,曾光輝以總價四三六萬元,買下約五十坪的預售屋,頭期款靠著母親贊助,從此,他背負三百萬房貸,但當時月薪才兩萬七千元的他,這才意識到房貸壓力已經超出他的負荷範圍,也就是他犯了理財第二個迷思。
雖然方便的借貸工具,可以一解燃眉之急,也會成為讓人戒不掉的習慣。曾光輝當兵時,因軍中同袍每天都會藉由電台及晚報獲得股票訊息,並且不時炫耀一天甚至可以從股市獲利三萬元,讓曾光輝興起想藉由股市賺大錢的念頭。
但當時身邊沒有存款,直到出社會後,他決定進場買股票,只好開口跟老婆借錢,第一檔不免俗就是買龍頭電子股,以五十元買了三張台積電(2330),但放了三個月,股價才漲到五十二元,他覺得這樣溫吞買股獲利太慢了,於是,他再次犯了理財第三個迷思,就是用融資買股。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676期;訂閱理財周刊電子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