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嬿卿 2013年, 以「假米粉真相」拿下新聞界的大獎──卓越新聞獎平面類調查報導獎、年度消費者權益報導獎評審團特別獎的, 是出自一家成立不過兩年多的網路媒體:《上下游News&Market》(上下游新聞市集);其實,在此之前,上下游已入圍過一二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及獲得一二年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優勝。而這個媒體的負責人,正是才44歲的馮小非。 去年食品安全是最熱門的議題,而引爆這個議題的,則是《上下游新聞市集》4月間以「米粉無米」報導揭開序幕。而早在上下游甫成立之初,他們就揭發「校園營養午餐」諸多不合理現象,引起家長關注;「埔里小農與瓶裝水工廠的戰爭」則迫使廠商放棄開發;近期則揭發洗衣精濫用殺蟲劑,讓市場譁然。 《上下游新聞市集》以關注友善土地的食物與生活方式為宗旨,它既是網路原生媒體,又是農產品銷售平台,一路從食品的上游種植生產、中游加工製造、下游包裝銷售,到食安環境的監督與提倡,全共冶一爐,彼此卻協調而不衝突,甚至相輔相成。而這樣的布局,全來自於主事者馮小非的特殊經驗累積。 親身種柳丁 體驗農業的辛苦 1969年出生的馮小非,輔大廣電系畢業後考上東海社會所,因為論文以彰化和美紡織女工為觀察對象,探討紡織業如何進入農村,台北長大的她第一次看到台灣經濟發展與農村的關係,啟蒙了她對農村的興趣。 馮小非在研究所畢業後,到台中的《台灣日報》工作,1999年發生的921大地震,讓她的人生也大地震。 她擔任台日特約記者,深入最嚴重的中寮,被當地的殘破震懾住了,自忖沒其他技能為災區奉獻,因此在中寮辦了一份社區報《中寮鄉親報》,自此深入農村。當時她幾乎每天開車往返台中與中寮,來回一趟得花上三、四個小時,仗著年輕體力好,「幾乎有一、兩年的時間,天天睡在辦公室,就在桌下鋪棉被;不到4年就開壞一台車了。」 因為社區報要夾報發送,常常寫完稿編好報,先開車到中寮,等著清晨五、六點自己動手夾報。後來她把鄉親報交由地方負責,轉到主婦聯盟編會員刊物《綠主張》。 主婦聯盟是台灣提倡無毒有機食材的先驅,馮小非在那裡習得了許多農業與食品方面的知識,「聯盟裡許多專家,很強調訊息的正確性,審稿嚴格,我稿子常被修改得很慘,但他們對於我日後做相關報導影響很大。」 做了兩年,○四年,馮小非接下了《小地方新聞網》編務工作。這個社區新聞網站屬官辦民營,內容側重各地農業動態,讓她磨筆練兵,廣泛且深入了解台灣的農村問題,直到一○年官方停辦。 同期間,她決心在中寮推廣無毒農業,認為這樣中寮才有未來,因此與朋友廖學堂一起接下廖父的一甲柳丁園,種植無農藥殘餘的柳丁。她說她那時36歲,疲於之前的東奔西跑,很想安定下來學農務,何況唯有自己種出成果,才能說服其他農民相信無毒農業是可行的。 為農民發聲 為農產找通路 一開始她什麼都不懂,幸好得到台大園藝系教授鄭正勇、林碧霞夫妻協助,夫妻倆也是主婦聯盟的發起人,馮小非說,她那段時間好像在念園藝系, 然而,「照顧過程痛苦,賣不出去也痛苦,」馮小非回憶,她把柳丁兩度送檢後,竟還驗出極微量殘留藥物,簡直哭到沒力;好不容易過關了,卻已拖過最佳採收期,這讓她在第三年下決心完全摒除施藥,漸漸的,本來因為沒有氮肥而顯枯瘦的柳丁樹,好像不吃垃圾食物後的身體,開始結實精壯,果實甜美多汁,收成不惡。 她在中寮八仙村溪底遙的七年裡,完全可以體會農民的辛苦,這個「溪底遙學習農園」的經驗,奠定了日後《上下游》為農業發聲與銷售通路的定位。 環視她的上下世代,馮小非說,上個世代的人比她有更大的成就壓力,有能力的人理所當然要進大公司,但她這一代人進小公司、做些不一樣的事,外界壓力沒那麼大。當然,一開始,父母並不是那麼贊成念到研究所的女兒,竟是去做這麼辛苦又沒收入的事;幸好現在農業、環保議題受到重視,父母終於認可女兒當初看起來奇怪的選擇。 ○九年八八風災,馮小非與輔大新聞系老師陳順孝等人推動成立《莫拉克新聞網》,有感於每次災難過後,媒體就不再追蹤報導災區後續情況,因此莫拉克新聞網迄今仍持續追蹤災後重建進度。 一三年成立的「獨立媒體學院」,則由馮小非擔任理事長一職,這個組織最終希望結合獨立媒體工作者,建立自由通訊社的供稿平台。 《上下游新聞市集》即是獨立媒體。新聞部分,沒有廣告、沒有置入行銷;但特別的是「市集」,身負銷售優良小農的產品、養新聞部的責任,這是當時41歲的馮小非,對台灣這塊土地十餘年親身參與後的產物。深感農業環保議題一向不受主流媒體青睞,馮小非與其他三人:日月老茶廠的莊惠宜、上下游調查記者汪文豪以及先生蕭名宏共同創立,花了一年籌備,在一一年9月正式成立。…詳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