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屆中共領導人說話比較有個性,有時會講些大白話,如習近平的「打鐵還靠自身硬」、李克強的「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但有時,他們也會講些具理論色彩的,畢竟都是博士,比如習近平多次講到「短板效應」,李克強數度提到要「補短板」。然而仔細一看,這習李二人講的「短板」,從來都在別的領域。中國經濟可是個由參差不齊的木板圍成的木桶,所以一直在等習李二人何時會提出經濟木桶的那塊短板要補。
終於被我們等到了,上周,大陸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生產性服務業重點和薄弱環節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會議明確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向結構調整要動力、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重大措施。
這個「生產性服務業」正是中國經濟的一塊短板,李克強的這一部署,不是「微刺激」之為,而是「補短板」之舉。所謂生產性服務業,最早是美國經濟學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務業及其分類時提出的,以後不斷有其他經濟學者跟進研究,作出不同的定義,大致包括著金融、保險、法律工商服務等具有知識密集和為客戶提供專門性服務的行業。
今天中國經濟學界將其定義為,不直接參予生產或物質轉化,但又是任何工業生產環節中不可缺少的活動,是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的關鍵環節。
中國提出要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不是新鮮口號,大概八年前就有學者主張要「大力發展」,但政府當局基本還陶醉在「世界工廠」的美夢中。到2011年12月,大陸國務院公布一份《關於加快發展高技術服務業的指導意見》,明確要重點推進研發設計服務、知識產權服務、檢驗檢測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信息技術服務、數字內容服務、電子商務服務、生物技術服務等八個領域的高技術服務業加快發展。這所謂「高技術服務業」,當然就是生產性服務業的一部份。
現在當上總理的李克強,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情有獨鍾。而在結構調整的方向上,他確實主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有研究者注意到,先不論內部會議,今年以來,僅在公開場合李克強就有三次提到要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其中最正式的是在其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生產性服務業當然是中國經濟的一大短板。但今天李克強專門開會部署「補短板」,還是因其現形更短的現實因由。這因由大致有三,首先中國已是商品貿易全球第一大國,同時中國的服務貿易逆差也名列全球第一。今年第1季,中國服務貿易逆差繼續暴增至32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1%,而同期商品貿易順差為40億美元。中國要面對新的國際競爭,不能不「補短板」。
其次,面對經濟下滑,李克強之所以要「微刺激」,就是想騰出手來,推動結構調整。國際經驗和中國的現狀都表明,結構調整可借勢服務業的發展來展開,結構調整中的所謂「產業升級」,更是直接要依靠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來推動。
更現實的一個理由,就是當今中國的就業,已主要靠服務業的發展來拉動。而高層次的就業,當然是靠生產性服務業拉動。中國今年面臨的就業危機,是歷來最多的大學畢業生要就業,七百多萬人畢業只能靠生產性服務業的大發展,來提供崗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