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控制B型肝炎 ** 實現康復美夢,在於恢復免疫系統的功能 對症調養: 肝纖維化、肝硬化、肝腎症候群、酒精肝、脂肪肝、肝膿腫﹙肝膿瘍﹚、膽結石、膽囊炎。 「B型肝炎」是因肝臟受到病毒傷害,要消滅病毒,只用藥物效果有限。若提高身體的整體體質、恢復免疫系統功能,就能康復。 病症康復的實例故事 自我調節,正常作息,B型肝炎不惡化 個案背景: 有一次陪朋友去醫院檢查肝功能,由朱醫生負責看診。他臨床經驗豐富,態度親切。我看到朱醫生的臉色神態,不禁問他:「醫生您自己沒有肝病吧?」朱醫生很驚異,和我聊了起來,遂成為朋友。 2個月後,我去朱醫生家拜訪,從朱醫生女兒口中,得到許多朱醫生重要的生活資訊。據瞭解,朱醫生有兩個嗜好:第一是看電視,每天晚上都要看到第二天凌晨2、3點;第二是看電視時邊吃零食、邊喝酒,習慣已行之有年。 我心裡豁然明白,他B型肝炎惡化的原因,就在於這兩個不良習慣。肝臟是身體最大的解毒器官,和營養合成工廠,因為朱醫生的不良習慣,使他的肝臟超負荷工作,日夜不停累壞了,才抵抗不了病毒的侵襲,使肝病惡化。 B型肝炎復發率高 朱醫生是專治肝病,5年前發現身體容易疲勞、食慾下降,化驗後,確定感染B型肝炎。使用藥物治療,轉為陰性,2年後又復發,肝功能不正常。出現肝不適,胸悶、乏力、腰腿痠軟、臉色蠟黃等症狀。 我說:「朱醫生,您治療肝病的治癒率是多少?」 他說:「不能這樣說,只能說治療以後是否有效果,或有明顯效果。」 我知道慢性病的徹底治癒率,對西醫來說是一種忌諱,於是我改口問:「您治療肝病,有明顯效果的百分比有多少?」 他說:「達到60%、70%。不過,說真的,復發的機率太高了。」 身體像是一口池塘,水質是根本 我說道:「舉例來說,您的身體就像是一口池塘,五臟六腑和各種器官,就是池塘裡的大魚和小魚。大魚、小魚生病了,可能是魚本身或水質有問題,抑或水太少、太淺。要想讓池塘裡的魚好起來,可以改善水質。」 「池塘的水是什麼呢?從小的方面講,就如同身體的血液。血液是否乾淨、是否具有身體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和功能物質,才是關鍵。從大的方面來說,就是體內環境,是身體的整體素質。」 「對於您的病,若使用藥物治療,其實就像是把您身體這口池塘裡,有病的魚抓出來個別治療,就算能治好,但魚畢竟要回到水裡,才能生存。只要您的水質沒有改變,您的魚〈身體的組織器官〉就可能再次生病。」 「這是許多慢性病人,疾病不斷復發的真正原因。保健療養,才能改善體質。改善的速度和程度,決定於保健方法是否系統化、全面性和執行到位。」 2週後,朱醫生來電,他願意試試我的方法。我知道「痛苦」是讓人醒悟的根本原因。許多人之所以不願意尋找新的辦法,是因為痛苦得不夠。 改變飲食習慣最困難 朱醫生是一位說到做到的人,一旦決定使用我的方法,幾乎不再要我多費口舌,全部遵照執行:少看電視、不吃零食、不喝酒、晚上10點上床睡覺。每天室外活動2小時,飲食全面改變,每天喝水3公升,每天定時做「經絡健身操」,同時檢查「不良習慣一覽表」,改變自己的不健康習慣。 在療養過程中,最難改變的是飲食。每個人的飲食習慣,是一個人習慣中最根深柢固的,要改變的難度,就像是戒毒。飲食的改變,涉及到全家的每一位成員,也涉及到飲食知識的獲得、食物選購、製作的方法、進食原則等。 儘管朱醫生是「醫生」,在保健方法上的知識,也有不足的一面,也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於是我把我的方法逐一傳授給他。 如何選購「綠色食品」 ? 「綠色食品」〈天然有機食物〉是保證療養效果的重要環節,而現在的食品,就算是天然食品,所含的化肥、農藥、生長激素,也經常存在。 1建立個人採購綠色管道 直接向可靠農家購買他們自己食用的食品。每天到市場轉轉,分辨出哪些是自產自銷的農戶,向他們購買食品、交交朋友,在價錢上給予優惠。許多食品的綠色管道就此建立。且這些農家大多淳樸,彼此交心相待,在農產品的採購上比較不用擔心,因為他們瞭解那些是安全、純天然的食品。 2建立挑選食品的知識 原則是不要挑選太漂亮、鮮亮的食品,因往往經過「特別」加工。在挑選蔬菜、水果時,不要挑選非當令食材,因為這些食品違反天然氣候生長,就必須使用化學方法。挑選食品的知識,來自自己的經驗,也可從書本獲得。 3選購栽培過程中,添加物用量較少的農產品 選用在栽培的過程中,不需要或較少使用到農藥、化肥、生長激素的農產品,例如番薯、馬鈴薯,多吃這些食品,有益健康。 4烹調前先洗淨 特別是蔬菜、水果,在食用前先用水泡半小時,是很有必要的。另外,現在有一些去除農藥、食品添加劑的新型中草藥,或純植物洗潔精問世,例如可選擇具有品牌知名度的清潔產品,能幫助我們盡量去除不安全因素。 療養並進,B型肝炎可治癒 朱醫生身體的康復速度,比我想像中快很多,也許是因為他的療養,執行徹底。只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他的B型肝炎就轉為陰性。這不僅是藥物的作用,也是身體自我調節的結果。他身體感覺變好,精、氣、神都明顯不同以往。 雖然身體一天天好轉,但我看不出朱醫生有高興的樣子。我知道他有「心理障礙」,自己追求一生的醫療事業、神聖的救死扶傷職責,有一天突然在他面前轟然瓦解,心情的難受可想而知。 他說:「如果有來世,下輩子不學醫了!」 我說:「您這個人為何這麼死腦筋呢?醫生只是在治療慢性病方面,有需要補足之處罷了。您可以在給予治療過程中,增加對病人保健和康復的指導,就更好了。其實自古以來,『療』和『養』就是不分家的。您這樣做,以後照樣是一位好醫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