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球每三台電腦,就有一台採用群光生產的鍵盤;有人說,iPad問世,讓很多執行長(CEO)下台,平板電腦讓多年飆速成長的個人電腦(PC)產業硬踩了煞車,但群光未受這個「緊箍咒」束縛,去年合併營收衝上607億元,創歷史新高,每股純益高達6.8元。群光不只是全球鍵盤王,它的網路攝影機(Web Cam)、筆記型電腦鏡頭模組(NB Cam Module)、CMOS DV數位影像錄影機,也都是世界第一。公司以「小東西、做第一」的態度,加上多元化產品策略,滿足客戶一次購足的服務,逆勢打敗不景氣。
細數群光多個世界第一的驕傲,群光副董事長林茂桂說,不同的時代背景,有不同的經營策略,不過,從早期生產國際化策略、行銷策略轉變、到產品開發的技術革命,群光一直走在前面,讓成立於1983年、接近而立之年的群光,得以愈挫愈勇。他分析,走向國際化,前往泰國設廠是,最第一個重要轉捩點。
1988年時,林茂桂負責群光海外廠布局,當時的他認為,群光必須轉至生產成本低廉的國家生產,才能像擠毛巾一般,擠出鍵盤最好的生產成本、市場訂價和營業利潤,這樣的念頭,讓群光成為台灣第一家到泰國設廠的電子業者。
群光泰國廠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1989年泰國廠完工投產,群光鍵盤產量隨即暴衝,打出比同業便宜10%至20%的報價,在市場攻城掠地。
林茂桂強調,群光不做流血殺價的生意,不過,泰國廠報回來的鍵盤價格,卻讓同業傻眼,等泰國供應鏈形成,群光幾乎百戰百勝。
除了成本效益奏效之外,行銷策略的轉變,也推升群光坐上鍵盤王的寶座。
早期群光鍵盤曾以「Chicony」打自有品牌市場,不過,林茂桂認為,當時鍵盤市場市場量能仍掌握在國際一線品牌上,因此,要做大,只能主攻OEM、ODM市場。
林茂桂不會忘記,那時搶攻的第一家客戶,是磨了十年才磨來的美國品牌大廠IBM。在此之前,IBM的鍵盤是由旗下投資公司生產,再轉由鍵盤廠代工,群光決定跳過中間這一層,直接找上IBM。
拿下IBM訂單 經典成名戰役
嘗試的初期,群光認為,要拿到IBM生意的希望不大,在前七年內,以「偶爾接觸、卻從不放棄」的精神嘗試。後三年步入密集接觸期,林茂桂帶著團隊,經常往IBM的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總部跑。
同一時間,群光要打敗的競爭對手,則是同樣搶做IBM鍵盤生意,規模卻是群光十倍大的日本軸承龍頭廠NMB。
林茂桂回憶,當時IBM採購高層前往泰國看群光的工廠,時任鍵盤事業部門副總經理的他,駕著汽車,與IBM高層們在產業道路上一路顛跛、黃沙滾滾,但同時間,NMB用四到八架的直升機隊,直接到機場想要把IBM的人接走,參觀NMB的泰國廠。
當時握著方向盤的林茂桂心想,兩家陣仗差這麼大,NMB對於當時的群光而言,猶如巨人,侏儒要板倒巨人,談何容易?
林茂桂當下靈機一動,對IBM高層說,「做鍵盤的工廠,為何需要直升機? 」這就是對方的管理成本,這些成本會直接轉嫁到對客戶的報價。當下,把群光極端的劣勢轉為優勢。最後,IBM選擇了群光。
搶下IBM訂單,可說是林茂桂在群光25年來得意的一仗。群光因為搶下IBM這個大客戶,聲名大噪,林茂桂說,挾IBM的光環,當時不少一線大客戶也轉向群光下單。
1995年至1996年間拿到IBM訂單後,群光隨即於1998年坐上全球鍵盤龍頭的寶座。那一年,群光15歲。除了品質好,生產策略奏效,有效降低成本,當然也要有獨步市場的好產品,才能讓客戶吸睛。
林茂桂說,早期鍵盤的關鍵零組件都掌握在日、德等國外大廠手上,為了有效降低成本,掌握關鍵技術,群光在1995年研發出薄膜式鍵盤,取代機械式鍵盤。
當時打起來像傳統打字機聲音的機械式鍵盤機構件成本高,一支要價18至20多美元,群光以四、五年的時間,開發導電橡皮鍵盤,也就是現在的薄膜鍵盤,一支成本只要14、15 美元,引發市場新革命。
靠著研發賺技術財,群光憑著薄膜鍵盤大賺三、四年,林茂桂從1987年加入群光團隊,花了十年的時間,把鍵盤推向世界第一。
掌握產業趨勢 強攻能源管理
除了鍵盤、NB鏡頭模組等周邊產品外,早期群光也做過NB 系統組裝,不過,當時規模不大,未擠上前五大廠,成為群光虧錢包袱,林茂桂說,當年一支鍵盤產品線,每年可以為群光賺進6億元,不過,年底合併報表一結算,NB系統組裝吃了不少鍵盤的獲利。
1997年,林茂桂升任總經理,當時他開了兩個條件,一個是引進員工分紅制度,另一個就是收掉NB組裝事業。
扛了兩、三年的包袱,群光在2000年結束NB組裝事業,包括打掉庫存等損失,林茂桂算算,兩年大賠了17億元,但當時群光的股本不過20億元,幾乎快燒光資本,可以說是群光成立以來最大危機。
觀察近幾年群光獲利曲線,一路向上,唯獨2005年明顯下滑,轉投資電源供應器廠高效電子虧損拖累,一度也讓群光大傷腦筋。高效電子是群光100%持股子公司,由於經營績效不佳,當年大虧四、五億元,一口氣燒了半個股本,拖累母公司群光,也只能讓林茂桂硬著頭皮跳下去救火。
「我堅持要把高效救起來,因為所有電子產品都需要電源供應器,即使科科技產品走向節能減碳趨勢,能源管理也需要電源供應器。」林茂桂強調說。
經過大刀整頓,高效兩年後就損益兩平,營運漸入佳境,2009年,為組織架構重整,高效電子依企業併購法,將電源供應器相關事業讓與群光電能,同時增資群電,群光直接及間接持有群電七成持股。
過去轉投資包袱如今成為群光金雞母,群電去年每股純益達3.5元,預計明年將掛牌上市,為群光帶來豐厚的潛在業外收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