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大陸吸引外資 魅力褪色


【Mr.6•網路趨勢報】集結Mr.6精彩的部落格內容,快訂閱【Mr.6•網路趨勢報】,讓你不錯過任何Mr.6的精彩文章! 【兩岸商情電子報】提供兩岸財經要聞、理財投資、藝文旅遊等內容,讓你快速掌握大陸最新趨勢!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08/17 第2766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兩岸財經要聞 大陸吸引外資 魅力褪色
河南出口「保正」 靠富士康撐
經貿政策 兩岸經貿設點 卡在「人事」
重慶補貼NB廠 不會跳票
工信部:歡迎台商合資研發
經濟指標 消費品零售總額 逐年增加
上海人口密度 遠高於東京
畢馬威報告/利用外資 上半年減3%
商務部憂心:外貿情勢 下半年嚴峻
商情資訊 金融時報:商貿法治提升
P-P糾紛 台灣仲裁受限
台企籲修法 鬆綁陸資
央企登台 相中四領域
彩電爭霸 TCL、創維、海信拚了

★ 台股重要指標: 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兩岸財經要聞

大陸吸引外資 魅力褪色
記者林海/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大陸商務部昨(16)日公布,大陸7月實際使用外資(FDI)金額為75.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8.7%。不但再次出現負增長,更創下2010年8月以來的新低,顯示國際投資者對大陸經濟前景信心不足。

新華社報導,大陸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表示,今年外資持續下降,特別是這兩個月下降,主要有兩個原因。「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增長放緩,新興經濟體國家成為跨國公司戰略布局新熱點,導致全球直接投資流向會發生一些新的變化;從國內來看,土地供應趨緊,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等,使大陸吸收外資的競爭優勢有所弱化。」

大陸今年前7個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66.7億美元,也比去年同期下降3.6%。大陸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歐洲債務危機久拖未決,造成歐盟對大陸投資持續低迷,今年1月到7月歐盟對大陸實際投資金額39.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7%。

部分機構認為,在大陸的外資已有「製造業回流」的現象,未來幾年可能出現外資大規模撤離大陸的狀況。

沈丹陽認為,從中長期來看,這種「回流」不排除會以美國和一些歐盟國家製造業減少對外投資的方式反映出來,包括減少對大陸投資,對此商務部將密切關注。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 策略師說,「76億的FDI還算可以,但FDI 整體下滑趨勢表明外國投資者對大陸的經濟前景信心下挫,市場情緒悲觀。」

也有分析人士樂觀認為,大陸吸收外資出現負增長只是暫時現像,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轉向內需拉動,大陸吸引外資的優勢正從傳統的成本優勢向綜合優勢轉變,加上政治局勢穩定,法制建設不斷完善,投資環境日益成熟,吸引外資的綜合優勢還將長期存在。

受到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影響,去年11月至今年4月,大陸FDI曾連續6個月出現負增長,今年5月份略微實現正增長,6、7兩個月再次陷入負增長。


河南出口「保正」 靠富士康撐
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國際經濟疲軟,大陸河南省若沒有富士康在當地設廠,今年1至7月份出口將呈現下滑局面;計入富士康因素後,進出口年增率則達到73.5%。

中新社昨(16)日引述河南省商務廳數據指出,今年上半年河南進出口為217.1億美元(新台幣6,512.8億元),比2011年同期成長84.6%,其中富士康科技集團以103.43億美元(新台幣3,103.5億元)占近半數。

如果以1至7月份計,富士康集團所轄企業進出口為120.4億美元(新台幣3612.7億元),占同期河南進出口的47.7%。

今年1到7月份,大陸河南省進出口總值為252.6億美元(新台幣7,577.2億元),比2011年增長73.5%,外貿進出口增速連續5個月下滑。新華網指出,河南雖然位居大陸中部地區6省第1名,但如果扣除富士康因素,1至7月份河南省進出口成長僅有0.7%,出口還下降。

換言之,除了富士康代工的蘋果手機外,河南其他產品的出口情勢相當吃緊。

富士康對河南經濟的助益不只是進出口,還有就業。富士康從深圳轉移到河南後,吸引超過50家相關配套企業,直接和間接增加約50萬人就業,為河南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河南日前還提出要重點推進以電子口岸、「一站式」通關為主要內容的大通關建設,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重要推動力。


經貿政策

兩岸經貿設點 卡在「人事」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對於兩岸互設經貿辦事處,在江陳8會、投保協議簽訂後,仍卡關、遲未設立,外貿協會秘書長趙永全昨(16 )日表示,貿協早就準備好了,問題在陸方「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遲未向我遞件,以致延宕至今。

兩岸互設經貿辦事處一案,於今年初由經濟部長施顏祥拍板,我方由外貿協會出線,大陸方面則由中國機電商會來台;雙方並於今年4月18日由大陸商務部、我方投審會同步准予申請,同時外貿協會也於4月間向大陸遞件申請,據悉,文件早已送達對岸商務部。

據指出,雖我方早於4月間即遞件大陸申請貿協登陸,並預期6月底前應可望順利在北京、上海完成揭牌;但大陸卻因「人事問題」喬不攏,而原本早該向我投審會遞件申請來台的「中國機電商會」,至今申請文件仍音訊杳然。

近期,貿協邀請大陸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率團來台採購,期間並向蔣耀平提出關切之意;嗣後,也向中國機電商會會長張鈺晶詢及此事,張鈺晶證實「尚未向台灣遞件申請」,也承諾會儘快進行此事,但一切仍要看上級決定。

趙永全指出,即使大陸方面遞件申請,台灣投審會審查時間至少也得2個月左右,換言之,即使今天即遞件,也至少要拖到10月以後,才可能有結果。


重慶補貼NB廠 不會跳票
特派記者吳父鄉/重慶十六日電/經濟日報
筆電產業鏈近日盛傳,先前重慶市府承諾的配套優惠政策,或因前任市委書記薄熙來下台而生變。對此,重慶市經信委主任沐華平稱,既然優惠補貼的觀念是對的,政府絕對不會失信於民。

沐華平說,「現在是法制社會,政策一定要有連續性。…是政府信譽問題,不會出現前後任領導班子不搭邊的現象,若失信於廠商,最後沒人敢來投資,苦得還是自己。」

沐華平是重慶筆電產業鏈的幕後推手。他稱,政府了解筆電內遷生產一定要有核心競爭力,相較於沿海城市,在重慶生產筆記型電腦,最大弱勢就是外銷運輸成本。

為吸引筆電產業鏈內遷,重慶市府針對品牌廠、代工廠、配套廠的不同需求,及內遷難易程度,祭出1至3年不等的補貼計劃。依重慶市政府邏輯,要先藉補貼讓重慶產的筆電有價格競爭力,讓市場願下更多訂單;訂單多了,零組件廠就有意願朝重慶聚集,重慶市府支付給配套廠的補貼就能逐漸減少,最終目的是讓重慶筆電產業鏈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沐華平表示,目前已有約560家配套廠內遷至重慶,內遷達成率約50%;明年將達60%,後年大約能達80%。

重慶市府祭出補貼計劃的同時,也正在做降低筆電外銷運輸成本的準備工作,能大幅降低外銷運輸成本的渝新歐鐵路就是代表。

沐華平坦言,當外銷運輸成本降低了,配套廠也完成內遷後,現行的「補貼」政策就會退場,「畢竟企業經營總不是只能寄望補貼。」儘管沐華平沒有明說,但這意味著,部份廠商將因優惠合約到期而未再獲得補貼。

他還以航空補貼為例,今年補貼金額已較去年下降30%,明年將再下降60%,後年可能取消。但他不願透露具體支付多少補貼金額,只說「就那麼幾個億吧!」

對於外界質疑重慶面臨債務問題才導致對筆電廠補貼「斷炊」,沐華平也加以駁斥。他稱,「補貼」預算來自品牌廠將「結算中心」從新加坡遷至重慶帶來的稅收,去年稅收就達人民幣40億元,這些稅收只用於筆電產業相關建設,資金鏈已形成「體內循環」,不受其它因素干擾。


工信部:歡迎台商合資研發
特派記者陳致畬/廣州十六日電/經濟日報
大陸工信部副部長楊學山16日出席廣州國際信息產業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非常希望兩岸多交流合作,帶來更多科技。

楊學山說,很歡迎台灣廠商到大陸來,不僅是參展,還要做生意。兩岸合作把市場技術、研發結合,使兩岸產業在合資中一起成長、壯大。

楊學山說,最近不會有新的政策公布出來。近來全球經濟危機影響,大陸政策也正不斷調整改進,這句話意味大陸在科技政策方面,將持續穩定發展,暫時不會有太大改變。

楊學山也強調,台灣展館都設計的比較好,讓參觀的人都會很喜歡看,整個展覽的構思、組織方式和展示方式比較吸引人,還是很不錯的。

楊學山指出,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特別是最近歐債危機,各個國家都在尋找如何轉變發展方式,尋找新模式來走出這幾十年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困難,因此許多國家把目標走向資訊技術、資訊產業和資訊技術的應用。

楊學山說,相信在資訊技術、資訊產業和技術的應用走向,會調整經濟結構的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的目的。

廣州市科技和資訊化局副局長景廣軍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因為台灣電子資訊、通訊產業都發展較快,尤其在積體電路、設計、生產、製造、封裝等,關鍵是走出一個很好經驗,全球競爭力較強,跟廣州可進行產業鏈合作,在大陸市場銷售更新換代機會更大。


經濟指標

消費品零售總額 逐年增加
蘇珮儀/經濟日報
大陸從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來,實施系列擴大內需措施拉動經濟,隨後國內消費總額逐年穩步增長。

大陸透過提高居民收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及大力實施家電、汽車下鄉等鼓勵消費政策,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釋放農村消費潛力;另外,也加大規範市場力道,消費環境逐步改善。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預期獲提升,市場銷售快速增長。

2011年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達人民幣18兆3,919億元(約新台幣86兆6,590億元),比2002年增長了2.8倍,年均增長達16.1%。居民消費型態也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隨著消費額逐年提升,大陸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擴大。2011年,大陸內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由2002年的92.4%提高到104.1%,外需貢獻率則由2002年的7.6%轉為負4.1%。


上海人口密度 遠高於東京
林則宏/經濟日報
上海市中心究竟有多擁擠?

根據上海市政協近期的調查,僅占上海全市十分之一土地面積的中心城區(市中心)竟承載了全上海近一半的人口。

平均來看,上海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9,589人;其中,中心城區高達每平方公里1萬6,828人。每平方公里的密度遠高於東京的6,992 人,巴黎的3,540人,以及倫敦的4,762 人。

近10年,上海常住人口淨增加661.15萬人,每年平均增加約66萬人。調查指出,「十二五」期間(2011年~2015年),若上海年均常住人口增加超過50萬人,在生活用水、供電、污染排放、公共交通等方面恐將超過城市的最大承載量。


畢馬威報告/利用外資 上半年減3%
記者林茂仁/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畢馬威(KPMG)公布的中國經濟全球化觀察報告顯示,受國際經濟環境影響,中國上半年利用外資59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其中房地產領域降幅達12.4%,明顯高於其他利用外資領域的平均降幅。

京華時報報導,有人認為中國投資環境正在惡化,失去了對外商的吸引力。畢馬威全球中國業務發展中心主席馮育勤說,合理反思是必要的,但更應該理性看待,影響吸收外資下降因素包括歐債危機、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和房地產市場疲弱等。

報告顯示,房地產領域今年上半年實際使用外資下降12.4%,降幅高於其他外資投資領域,如果排除房地產因素,年上半年中國利用外資比去年同期僅下降0.1%。

畢馬威全球中國業務發展中心研究總監彭亞利表示,資金是最敏感的,他們看到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控,縮減了相應的投資,一旦市場好轉,他們回來的速度也很快。

彭亞利稱,雖然上半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額有所下降,但資金架構是向產業優化方向發展的,因為吸引外資的目的在於改善企業經營環境,增加市場發展潛力,從而助力整體經濟發展。

畢馬威提醒大家理性看待外資投資的減少。按照歷史規律,外資投資不會一直高速增長下去,影響因素包括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向變化、中國經濟放緩等。尤其,美國政府倡導「製造業振興」和「選擇美國」,資金回流跡象明顯。人民幣持續升值,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逐漸被菲律賓、越南等其他亞洲國家取代,都會使外資投資減少。

上半年,外資在大陸境內的併購共259起,比去年的262起略減;其中191起公布金額,交易總額為103.79億美元。金融服務是吸引投資金額最多的產業,披露金額近29億美元,占交易總額的28%。高科技、房地產分別排位第2和第3。


商務部憂心:外貿情勢 下半年嚴峻
記者林海/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大陸外貿增速出現大幅下跌,出口方面尤其明顯,大陸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表示,主要原因是對歐盟的出口大幅度下降。他強調,大陸國務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政策措施,必須要全力具體落實。

新華社報導,沈丹陽表示,對歐盟出口的形勢不樂觀,雖在預料之中,但歐債危機進一起發展升級並趨於惡化,以及歐盟各國進口需求急劇下降,超出了很多專家的預判。

他說,「歐盟是大陸最大的貿易夥伴,今年以來大陸和歐盟的貿易額嚴重下降,已經成為影響大陸出口總體增速的第一位因素。」

根據統計,7月大陸和歐盟的進出口總額約為48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8.9%;其中,對歐盟出口293.7億美元,更是下降了16.6%。另一方面,7月大陸對歐盟以外的其他地區出口平均增速仍然在5.5%左右。

沈丹陽表示,可以預期今年下半年大陸外貿的形勢將更加嚴峻,遇到的困難將更加凸顯,工作任務將更加艱鉅,「要達到整年度的工作目標,所面臨的壓力將會更大。」

面對外貿形勢不樂觀,沈丹陽強調,商務部將從兩方面採取措施。一方面將繼續落實國務院支持外貿穩增長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要幫助企業降低出口成本,改善貿易環境。另一方面是要繼續推動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結構。沈丹陽說,有專家和市場人士認為現在是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好機會,因此要繼續幫助企業下更大的功夫,特別是要努力培養企業的競爭新優勢。


商情資訊

金融時報:商貿法治提升
記者蘇珮儀/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近來大陸商業訴訟案件激增,反映出法治程度提高的重要改變。相對昔日外企對中國商貿環境「人治」的印象,此現象似乎顯示大陸經商環境日漸提升。

報導稱,案件數量增長驚人,據大陸政府發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法院受理的民間借貸案件數量達37.6萬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5%。

同時,仲裁數量也大幅上升,去年結案金額達人民幣約1,130億元(約新台幣5,323.8億元),比前年同期增長22%。

北京天諮律師事務所管理合夥人路宇表示:「大家現在已更了解自己在法律上的權利,發生糾紛時開始會訴諸法律,而不是使用其他途徑。過去發生糾紛時,甚至有人會直接打起來。」

其中,法庭和仲裁機構在經濟增長放緩最嚴重的富裕沿海地區,扮演格外重要的角色。溫州爆發的數千例借貸糾紛,最終都對薄公堂解決。為應付激增的案件,溫州市成立了特別金融仲裁院。

溫州的浙江高策律師事務所首席合夥人江丁庫表示,金融仲裁院1名法官每月要處理逾60 宗案件;但其實60宗案件已經是1年最大的量了。並且,這些案件都牽涉數十家企業、股東及其親屬,金額達人民幣數百萬元,還都是大案。

報導稱,大陸得以處理日益繁雜重大的商業案件,歸功於過去30年間,透過國際顧問的協助下,逐步搭建法律體系,開辦法學院培養法律人才,起草大量的法律法規,否則無法承受今日的案件數量。


P-P糾紛 台灣仲裁受限
記者林庭瑤/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儘管兩岸已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協議,但立法院法制局長劉漢廷指出,台灣現行法令仍有諸多限制,例如規定大陸人民不得為台灣機構成員,也未開放大陸人士來台仲裁、蒐證及鑑定,台商選擇在台灣仲裁的機會將因此受限,未來會在大陸仲裁居多。

劉漢廷昨(16)日在「2012兩岸司法實務研討會」上指出,台商在大陸的商務糾紛六成五是投資人間(P-P),原不屬於國際投保協定所規範的跨國投資之「非商業風險」,台灣政府爭取納入協議,與大陸很多企業其實是政府或國營企業控制有關。

經濟部投審會副執行秘書張銘斌指出,兩岸簽署投保協議有兩個意涵,一是從過去單向投資進入雙向投資,第二是兩岸進入法治的階段。

他說,中國大陸已由引鳳築巢到騰籠換鳥,未來相關動遷的爭議會逐漸增多,台商要改掉只講關係、不講法治的態度,用平等角度看雙向投資。

劉漢廷點出,台灣現行法令的諸多規定限制了台商選擇在台灣地區仲裁的機會,未來不可避免在大陸地區仲裁的案件將居多。

兩岸P-P商務糾紛案件選擇仲裁人時,目前大陸仲裁機構的仲裁員名冊已納入台籍仲裁人,但台灣仲裁機構如果允許大陸仲裁員登記,涉及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72條「大陸人民不得為台灣地區法人、機構成員」的規定,如不解決,將減低台灣仲裁機構被選擇的機會。

其次,台商投資及爭端多在大陸境內,如果選擇台灣的仲裁機構,因仲裁人往返交通成本高、蒐證不易、鑑定困難等,不符合便利原則。


台企籲修法 鬆綁陸資
記者曹佳琪/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國內民間投資金額逐步衰退,影響經濟成長,對此,業界呼籲政府應對陸資鬆綁投資台灣的法令,利用大陸的資金發展台灣市場。

昨(16)日由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主辦「投資台灣-陸資來台面面觀」新書發表會,邀請許多產官學界代表與會,針對陸資來台問題進行剖析。

多數與會者都表示,台灣與大陸之間相互投資失衡,政府應該對陸資來台進行鬆綁。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保險安定基金董事長朱雲鵬指出,台灣經濟成長主力之一就是投資,民間投資有獲利機會,才能創造就業機會。

不過,民間投資在2008-2009年都是負成長,且負成長都超過10%,直到2010年才恢復正成長33.84%。

不過,近期民間投資又出現警訊,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第1季都是負成長,且接近或超過兩位數,朱雲鵬強調,民間投資衰退會導致市場沒有就業機會,消費力道就會減弱,經濟將持續衰退。

因此,對陸資的開放來台應該更加積極。

財金文化事業董事長謝金河說,台灣資金前進大陸前仆後繼,光去年投資大陸就超過百億美元,但反觀大陸資金來台卻僅有3億多美元,已經有出現雙邊嚴重失衡現象,台灣政府政策應該要進行調整,鼓勵陸資來台投資。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認為,目前整體陸資來台投資金額還相當小,主流的陸資尚未啟動,當然現有法令限制也是影響陸資來台意願的主要關鍵,這部分值得政府思考。

黃齊元分析,台灣的市場很小,但是包括人才、技術及管理是陸資來台的策略考量,陸資對投資台灣相當有興趣,但是礙於法令限制問題,陸資對台灣投資有興趣僅在但「探索」階段。

且台灣開放陸資投資項目多是「昨日」產業,像家電、紡織等,但陸資希望投資的是「明日」產業,如LED及電動車等。

黃齊元強調,法令限制陸資來台會造成很多影響,包括陸資會選擇在海外與台商進行合作,資金沒有進入台灣、台灣人才流失,像奇美電日前就出走百人以上,跑到大陸去,此外,陸資資金投資不需要只靠台灣,也可去其他國家,恐造成台灣投資邊緣化的問題。

整體來說,因大陸與台灣相互投資的狀況已經明顯失衡,政府應該考慮鬆綁動作,進一步擴大陸資來台投資金額及項目等,讓台灣能保有亞太籌資中心地位。


央企登台 相中四領域
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前金管會委員、現任福邦證券董事長黃顯華表示,兩岸簽署投保協議後,緊接著就是大陸央企與國企登台投資。據其1名在中南海工作的大陸友人告知,他們對4個項目特別有興趣。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昨(16)日舉行「投資台灣—陸資來台面面觀」新書發表會,黃顯華在綜合座談時作出上述表示。

他說,投保協議簽了之後就是陸資要開放來台,這裡講的陸資不是民企而是央企與國企,民企早就來了。

在中南海工作的友人告訴黃顯華,兩岸如果沒簽投保協議,央企與國企是不會來台灣投資的,就算台灣講究法治、保障投資,還是會有政黨輪替後投資權益不保的疑慮。

這名友人說,有4個項目是大陸當局相當有興趣,願意開放給央企與國企登台投資的。友人不諱言,央企投資台灣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希望能夠收買民心。

第一是台灣的指標性企業,例如宏�、巨大等。第二要投資R&D(研發)型的企業,大陸某些高科技領域(例如半導體、面板等)被美國封鎖,台灣則是跟國際接軌,對岸希望藉此尋求突破。

第三是商用不動產,對岸允許央企與國企登台投資商用不動產,但不准它們投資台灣的民用不動產,怕房價高漲造成民怨。

第四,希望在中南部經營工業區,尤其是濁水溪以南。根據對岸規劃,工業區內廠商出口到大陸的商品可享特殊優惠。

黃顯華說,對岸認為反對中國大陸的大多在濁水溪以南,他們希望廠商進駐工業區後可以賺錢、創造就業,如此對大陸會慢慢從敵意變成感激。

他並表示,今年以來,大陸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到台灣都直奔濁水溪以南,花時間跟農漁民培養感情。凡此種種,都證明友人所言方向正確。


彩電爭霸 TCL、創維、海信拚了
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大陸的彩色電視行業競爭再起,彩電三強TCL、創維、海信積極布局,要在銷售量與市占率爭奪高下。

奧維諮詢副總經理文建平認為,三強爭霸,不僅要看誰能成為「老大」,還要看誰可持續發展,這取決於資源整合能力。「誰對面板、晶片、管道的整合能力越強,就更有行業話語權。這是一場持續的馬拉松,5年見分曉。」

第一財經昨(16)日報導,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表示,TCL的目標是在今年第3、第4季拿下大陸彩電市場市占率第一名。

TCL集團高級副總裁、TCL多媒體CEO趙忠堯透露,「大陸所有細分市場全要進攻」,TCL是主品牌,「樂華」品牌主攻三、四級市場,美樂設定為區域品牌。他說,「TCL還代理東芝彩電,這樣高、中、低、超低的產品線全都有,在網購等通路也全面出擊,今年大陸彩電出貨量將接近1,000萬台。」

一名家電觀察人士點出,創維彩電最近出現在三、四級市場的美的、海爾專賣店裡。創維彩電事業部總裁劉棠枝指出,創維以彩電為主,與美的、海爾的白家電產品剛好互補,透過通路資源分享也很自然。

創維的「城市巷戰」計畫是要在地級城市設立社區店,銷售創維電視、冰箱、洗衣機、手機及數位等產品。今年將新建1,000家縣城專賣店、改建或新建10,000家鎮級專賣店。

今年上半年海信集團彩電營業收入為人民幣90.36億元(約台幣425.76 億元),僅比去年同期增0.17%; 占收入三分之二的大陸業務,更比去年同期下滑7.12%。


訊息公告

訂閱art plus電子報送雜誌 搖身藝變小青年
一股清新的藝術氣氛正在擴散,art plus以獨特的藝術形態重新解讀生活美學,現在訂閱【art plus 電子報】,就有機會獲得《art plus雜誌》乙本!

細數蝙蝠俠「復活」之路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成功與厲害之處,絕絕對對是《黑暗騎士:黎明昇起》選角和成功的角色刻畫,從他一開始宣主角,所有粉絲就覺得「正」到了極點。

聯合理財網 money.udn.com
本報著作權為「聯合理財網」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貼或節錄。
若對電子報的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貼授權,請寄至:
emoney@udn.com
台北縣汐止市大同路一段 369 號 3F TEL:(02)8692-5588 FAX:(02)8692-5851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