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創光電今年元月歡慶成立10周年,群創是台灣最後1家成立的TFT-LCD公司,10年來透過併購3家公司,迅速發展成國內面板廠的龍頭,2012年全年合併營收4,809億元,僅次於韓國的三星及樂金顯示器,居全球第3大廠面板廠。群創是鴻海集團布建「八屏一雲一網」計畫中,補上關鍵零組件TFT-LCD 面板拼圖的要角。而被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找來,布局面板大業的段行建,正是台灣第一家TFT-LCD 面板廠-聯友光電的創辦人,巧合的也是最後1家面板公司的創立者,見證台灣面板產業的完整發展史。
段行建1990年自美國返台,在聯電支持下,成立聯友光電。聯友成立之初,並不是要做TFT-LCD ,而是生產傳真機相關產品。後來發現傳真機市場沒有前景,決定改做TFT-LCD。
當時台灣沒有TFT-LCD技術,聯友利用聯電位在竹科最早期的4吋半導體廠房,搬空部份機台,買入設備做起第1代的TFT-LCD。當年的玻璃基板是320mmX400mm ,比起現在次世代面板廠的玻璃基板動輒1米多、2米多的長寬,真是「小巫見大巫」。
段行建回憶,為了學習LCD 技術,他和現任群創樹谷分公司總經理王志超等人,還到美國密西根州的OAS公司受訓。一天早上去上班時,聽說停車場發生打架事件,原來是韓國三星的受訓人員起衝突。可見得台灣與三星幾乎是同時準備投入TFT-LCD產業。
聯友是台灣TFT-LCD廠的先行者,當時最早發展的日本不願賣關鍵零組件-彩色濾光片給聯友,逼得聯友想辦法自己生產。經過1 年多的研發,不依賴日本技術,聯友約於在1995年開始小量交貨。段行建說,那時所謂的TFT廠的全產能滿載不過是第1代玻璃基板的3,000片,即使這樣,當時都沒有滿載過。
2001年,因為經營環境差,聯友與達�當年2月宣布合併,成為後來的「友達光電」。當年9月1日正式合併,段行建在10月底離開友達,本來轉行的段行建,因為鴻海想做TFT–LCD,在郭台銘的積極延攬下,他才回到台灣。
整併三合一 專注核心事業
2002年中,他開始規劃成立「群策群力,共創事業」的群創光電,就在今天竹南T2廠外面的馬路上,租了1間會議室,開始籌備新公司,並於2003年元月14日正式成立。
有鑑於之前經營TFT 廠的經驗,段行建向郭台銘建議,群創雖然是要生產TFT-LCD,但是要以系統為出海口,用TFT推動系統。這項想法順利實現,成就了名噪一時的「群創模式」。
2007年,群創只在台灣竹南擁有4.5代線及5代線各1座廠房,以及大陸的龍華系統廠,1年就賺進161億元。當年7月群創的股價攀上178元高峰。
金融危機後的2009年,市場傳出友達與奇美電要合併。曾經在聯友光電追隨過段行建的奇美電老幹部,徵詢他到底是與友達合併或是跟群創合併比較好?結果,奇美電選擇群創做為合併對象。
群創在合併奇美電前,先併購同在竹南園區的統寶光電,兩家公司不僅有地利之便,且群創當時沒有LTPS產線,合併統寶能夠發揮互補功效。
2010年3月18日,群創完成與奇美電、統寶的「三合一」,一舉讓群創的TFT 產能躍居全球第三、台灣第一。這樣一來,面板的產能大於系統的產能,原來的群創模式變得不適用。
合併後,群創的TFT的產能變很大,若再做很多系統產品,等於跟客戶競爭。段行建考量到大陸系統廠並沒有賺很多錢,毅然決然決定停掉系統廠的事業,回過頭來專注在TFT面板產業。
全力調體質 順勢推出新品
合併後,群創面對連續3年的全球景氣谷底,加上內部有一些整合上的問題,一直到2012年才真正解決內部問題,積極展開整合工作。這讓群創去年財報表現優於台灣競爭對手。
同時群創也順利完成與聯貸銀行團的債務協商,達成展延還款的共識,度過一度危急的財務缺口。
段行建堅持的經營理念,要從公司的基本改善起。3家公司整合過程,必須從以前做得不好的地方,將這些歷史共業全數改正。
為提升面板廠稼動率,段行建強調,唯有推出好的產品,才能實質提升稼動率。他分析,常常拿全球景氣、韓國政府及大陸政府補貼面板業為由,這些雖然是對的,但他不信補貼能長久激發出有競爭力的企業。
群創去年在電視產品上花費很大心力去推新規格產品,主要是考量電視的面積比較大,可以讓工廠滿載。
綜觀各方資料,發現群創稼動率不高,其實是沒有取得合理市占比重,因為同時間市場需求量並不差。
因此,段行建引述鴻海郭董常講的:「企業沒有景氣問題,只有競爭力問題」。
企業要經營成功,需要好的產品、好的技術及好的品質,來達到合理的市占率,外面的條件反而是次要的。
觀察台灣最成功的標竿企業:台積電和鴻海,即使在金融危機時,仍然經營得非常好,只是獲利稍微低一點。
群創未來仍應專注本業,順勢發展出新的如觸控面板等項目,才是對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