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力量增強,引起美國人的注意,這從6月2日《紐約時報》題為《中華經濟帝國》的文章可見一斑。先介紹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來討論是否正確。摘取的內容包括五點:(1)中國在世界各地投資,收購西方的大公司,如美國的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和法國地中海俱樂部度假公司。中國的投資常用中國工人,以致當地的工人失業。中國控制的石油和天然氣管道從蘇丹南部到紅海,從印度洋到昆明,從西伯利亞到中國北方。在2008年之前,中國對外每年的投資不到1億美元,在過去兩年已超過10億美元。在2020年中國對外的直接投資預計將達到1兆美元以上。
(2)關於對外貿易,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在2012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指出口和進口)。通過購買天然資源和糧食,中國能安全地保證城市化和推進出口兩大經濟政策所需的資源。在短短的幾年內,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鋼鐵和太陽能最大的出口國。
(3)關於人口外移,中國工人到外國工作,如在丹麥的格陵蘭島工作,部分原因是當地沒有足夠的技術工人,如開採石油和交通運輸等。這樣中國工人便取代了當地的工人。
(4)關於對外貸款,在2009年和2010年中國為世界提供了比世界銀行更多的貸款。這些貸款用於資助建設中國在當地的基礎設施,以及啟動當地採掘等。特別是在西方國家和有困難獲得世界銀行貸款的國家,如安哥拉、厄瓜多、委內瑞拉、蘇丹和伊朗等。
(5)中國實行了不公平的競爭。政府通過補貼和廉價的融資,使得中國國有企業享有競爭的優勢。自2008年以來,西方經濟衰退使這些中國企業能進入西方的市場,獲取以前無法取得的技術、知識和合約。
西方企業抱怨在中國的投資受到限制,而中國企業在外國投資享受了紅地毯待遇。
我認為,現代世界經濟一個最重要的發展就是全球化。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多於壞處。從經濟學中我們瞭解到,貨物和資源的自由流動是對交易的雙方都有利,否則不會進行交易。全球化包括了商品、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的交流。
技術的交流隨著前四種交流進行,這四種交流活動分別為貿易、物質資本投資、金融資本投資和勞動力的遷移。《紐約時報》的作者批評中國是經濟帝國,基本上是在批評中國參與經濟的全球化。
在過去的100多年來,世界大多數國家也參與了全球化活動。鄧小平的開放政策,歡迎外國來中國投資和鼓勵中國對外貿易。這兩項活動都對中國有益。我們沒有理由指責中國參與經濟的全球化。
《紐約時報》的作者批評中國的第五點,是中國政府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對其他國家實行不公平的競爭,讀者可以判斷這種批評是否合理。
關於本文的題目「中華經濟帝國」,我們知道帝國的意義包括兩點,一是把國家的勢力移到外國,二是強逼他國接受。中國做了第一點,但沒有做第二點。中國的外國合作夥伴是自願歡迎中國參與他們經濟發展中,進行全球化的四種活動。這些國家認為,這種自願與中國合作的活動是對他們有利的。
(作者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本文由第一財經日報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