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國人捐贈的眼角膜能有效利用,衛生署正研議成立國家級眼庫(eye bank)。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說,受贈者須負擔角膜處理費用,希望未來能逐漸取代國外進口眼角膜。另外,國內換腎醫院多達卅八家,但平均每年腦死捐贈器官人數僅兩百人,石祟良說,衛生署將在年底前增訂移植醫院門檻,並建立退場機制,包括各醫院器官移植個案、病人嚴重度,及整體存活率,據此訂定器官移植醫院標準。
台大、成大醫院日前誤植愛滋器官,衛生署昨天邀請器官勸募、移植醫學專家及消費者團體代表,檢討國內器捐作業及移植制度。石祟良表示,將持續監督各移植、勸募醫院及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建立更完善的體系。
國內目前有五百四十八人等候眼角模移植,隨著高齡化社會到來,國內角膜移植需求量增加,衛署有意成立國家級眼庫。石祟良表示,器捐往往發生在半夜,角膜移植不像其他器官移植具急迫性,為避免受贈者未能及時趕到,需建立一座能保存角膜的眼庫。
對此,台大醫院眼科主任胡芳蓉指出,國內每年來自屍體捐贈的角膜約有三百枚,另有七、八成都是美國捐贈。她強調,鄰近的菲律賓和新加坡都有國家級眼庫,台灣應急起直追,勸募來的角膜在移植前,先進行內皮細胞檢驗,避免未經篩選而植入品質較差的角膜,影響移植成功率,另一方面讓角膜受贈者有較好的心理準備,以免患者接到電話通知,誤以為是詐騙集團。
不過,要成立國家級眼庫,勢必要增加器官捐贈數量。石祟良表示,不少年輕末期病患雖不能捐贈器官,卻可捐贈角膜,衛署除擴大器官捐贈宣導,也希望能提升親屬之間的肝、腎活體捐贈率。
因此,衛生署將修訂「器官分配原則」,曾捐過肝、腎或已簽署器捐同意書者,未來在等待器捐名單可「加分」,提高獲贈器官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