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枝冰棒,能產生多少可能?「春一枝」商行創辦人李銘煌,就試圖以一枝冰棒挽救臺東農業、向勞苦的農民致敬,甚至希望藉由一枝冰棒,引領人們重新思考「土地」、思考「消費」的真諦。「我不僅是賣冰棒,而是進行一場『革命』,」李銘煌接受講義採訪時表示。 春一枝冰棒,標榜「原料皆來自臺東新鮮水果,不含任何人工添加物」、「純手工製作,大量使用人工,提供就業機會」。往往人們吃完冰棒,才會發現李銘煌暗藏的「驚喜」,例如在臺北中正紀念堂販售的冰棒,冰棒棍是造形書籤,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冰棒棍,則是一枝附有陶瓷裝飾的叉子。然而李銘煌笑說,賣冰棒其實是個「美麗的意外」,起初他只是個「知道怎麼吃冰棒,卻不知道怎麼做冰棒」的門外漢。
李銘煌過去從事塑膠業,賺了不少錢,自稱「不安於室」的他,閒暇時喜歡遊山玩水,因此愛上臺東,並在此地置產。熱情的鄰居們時常送來一箱箱鳳梨、釋迦,模樣未必好看,但它們的美味卻讓李銘煌驚豔。禮物收多了,李銘煌過意不去,覺得應該掏腰包買。鄰居卻說:「不用買,如果你不吃,我們也是要丟掉啊。」李銘煌這才知道,水果若要銷往外地,必須在六、七分熟時採收,但每棵果樹成熟時間不一,盤商根本不願收購全熟的水果,只能當成垃圾丟棄,讓李銘煌好心疼。也在此時,鄰居「阿貴」騎車摔斷腿,丟了製茶師傅的工作,兩年沒收入,拜託李銘煌能不能幫他找工作?李銘煌靈機一動:「你何不把過剩的水果製成冰棒,拿去觀光區賣呢?」
李銘煌出資買下機器,「老闆除了賣我們設備,也教我們怎麼做冰棒,交代要加這些粉這些劑這些糊……」李銘煌聽了心驚,這種「化學冰棒」,自己都不敢吃,又怎麼能拿去賣給別人呢?於是,他與阿貴兩人捲起袖子做實驗,買了一斤又一斤水果,自己清洗、削皮、製冰。水果太多冰棒無法結凍,太少又會失去香氣,「純天然的東西完全無法掩飾,只能靠反覆地嘗試。」終於,在兩人「吃冰吃到怕」後,做出了令人滿意的成品。他們於是興沖沖地買了五百斤水果,準備進入量產,「水果送來後,我們看了差點昏倒。因為這些水果已經熟透了,若不馬上處理,隔天恐怕就要爛了,只有兩人根本做不完,只好急忙打電話拜託鄰居的婆婆媽媽過來幫忙,」李銘煌回憶起這段經歷也不免莞爾。
冰棒做好了,又該怎麼賣呢?李銘煌很快就打消了讓阿貴拿去觀光區販售的念頭:「他實在太『古意』了,要他賣冰棒,比要他做冰棒還難。」李銘煌只好將冰棒帶回臺北,請朋友們試吃,反應不錯,也陸續收到一些訂單。「可是,如果想要永續發展,絕不能只靠朋友口耳相傳。」但想打入競爭激烈的冰品市場談何容易,春一枝的原料是新鮮水果,成本高,售價比市售冰棒昂貴;加上少了香料等添加物,也有人認為味道太淡了。「只有讓大家多認識我們,才可能闖出名堂。」於是,李銘煌與工作夥伴的身影開始出現在各個農產、藝術市集中,研發出迷你冰棒免費請人試吃,「光是來回運送冰櫃的費用就入不敷出。」「春一枝」漸漸打響口碑,銷量穩定成長,李銘煌又動起腦筋,研發出釋迦、百香果、洛神花……等口味,設計創意冰棒棍,還推出客製化服務,受到許多公家單位、企業青睞。
做冰棒,李銘煌始終堅持「公平交易」。他以市場價格收購那些原來賣不掉的水果,「若我要剝削果農,他們其實也會接受。可是這樣他們不愉快,我也不愉快。合理的價格才能表示對農民的尊重,」李銘煌說。想把水果賣給李銘煌的果農可說是「絡繹不絕」,但李銘煌也有自己的原則:「曾有人在好果中混進大量爛水果充數,從此被列為拒絕往來戶。我以誠信待人,自然也該要求對方誠信以對。」外形不佳的NG冰棒,李銘煌也捨不得浪費,全數送給臺東的偏遠國小,讓資源匱乏的孩子們樂不可支。
李銘煌說,他賣的不只是冰棒,更是推銷一種「消費態度」。「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別人一根冰棒賣十塊,你卻賣三十塊?我總回答:『加塑化劑就便宜了。』」他也說:「臺灣人很奇怪,一個名牌包幾十萬元排隊要搶,到了菜市場卻連一把幾十塊的青菜也要殺價;我們願意花大錢買進口生蠔,蚵仔卻希望愈便宜愈好……究竟,我們花錢買到的是『外在價值』,還是『真實價值』?」他也說,賣冰棒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學會了「凡事隨緣不強求」,「冰棒缺貨,水果的產季卻過了,該怎麼辦?不怎麼辦啊,過了就是過了,就算你有再多的錢,或四處找果農拜託都一點用處也沒有,」李銘煌說,「人生中,有時候你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把節奏放慢,反而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簡單真味。」李銘煌目前除了賣冰棒,也開始行銷稻米、蜂蜜醋……等臺東農產,「只要多賣一樣東西,臺東的朋友就多了一分收入,這就是我最快樂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