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

惠普分拆PC業務計畫 生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1/09/20 第2562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資訊科技頭條 惠普分拆PC業務計畫 生變
國際科技產業 Gmail壯大 挑戰Outlook
全球保全系統龍頭 Tyco將一分為三
資訊產業 產業混戰 決勝新興市場
蘭奇轉檯聯想 宏�備戰
買家落空 策略急轉彎
五個理由 惠普恐畫虎類犬
新聞網站 掀數位出版潮
台廠升級 要做PC不死鳥
臉書 變身影音交流新天堂
台灣第一朵公有雲 11月上線
蘋果 徵防諜專家
戴爾鐵口:PC難取代

資訊科技頭條

惠普分拆PC業務計畫 生變
記者謝艾莉/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惠普董事長藍恩(Ray Lane)接受外電採訪時表示,電腦(PC)業務有可能繼續留在惠普,透露惠普分拆個人電腦事業群計畫可能生變。鴻海、英業達等代工廠將鬆口氣;華碩、宏�等品牌廠寄望承接惠普相關訂單的美夢恐將破碎,PC業恐再陷入一波大混戰。惠普是全球電腦品牌龍頭,8月宣布有意出售或分拆旗下個人電腦事業群,震撼市場。美國科技資訊網站CNET報導,藍恩坦言,PC業務能帶來大量現金流,但利潤很低,儘管如此,惠普仍尚未就分拆PC業務做出最後決定。

藍恩對媒體坦言:「如果我們(惠普)不能向客戶和投資者提供更好的選擇,PC業務將繼續留在惠普。」暗示惠普有可能不分拆其PC 業務。法人認為,這對PC代工與供應鏈將是好消息,對品牌廠則堪憂。

法人指出,惠普8月釋出有意出售或分拆旗下個人電腦事業群的訊息之後,嚇出台灣代工廠及零組件廠一身冷汗,包括鴻海、英業達等,都可能因惠普分拆計畫,導致訂單流失;隨著惠普策略轉向,台灣協力廠都將鬆一口氣。

惠普分拆計畫一旦喊卡,加上戴爾、聯想等品牌大廠也堅持「繼續做下去」,勢必引發PC業陷入一波大混戰,對華碩、宏�等品牌廠來說,不僅原本寄望的惠普分拆轉單效應落空,還將面臨成本墊高、競爭激烈、毛利壓縮等挑戰。

藍恩強調,他正在積極遊說,將分拆後的PC業務稱為「惠普」,而不是「惠普PC業務」。

就算PC業務從惠普分拆以後,他也希望新公司名稱中仍包含「HP」。

藍恩分析,安捷倫(Agilent)1999年從惠普獨立分割,若惠普將分拆PC業務,該PC業務未來也將和安捷倫一樣,成為惠普的姐妹公司。

藍恩也點出惠普分拆PC業務上面臨的困擾。他說,每個人都認為投資者希望科技公司進行創新,「但有許多投資者並不希望這樣,他們因為現金流而選擇投資惠普,投資惠普是為了那些現金可以流向股東,對重大創新並不在意。」

藍恩表示,PC業務像是日用品業務,透過英特爾的技術搭配微軟的Windows系統出售,雖然能帶來大量現金流,但利潤很低。


國際科技產業

Gmail壯大 挑戰Outlook
編譯吳國卿/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據研究業者顧能公司(Gartner)的調查,Google公司的Gmail電郵服務在推出五年後,終於壯大到足以挑戰微軟Outlook Online和其他線上電子郵件服務。

顧能的分析師說,Gmail已經與5,000家大公司簽訂服務合約,影響力與日俱增。Gmail提供的雲端電子郵件服務,被認為比傳統電子郵件安全和容易從遠端使用;傳統電郵則儲存在公司擁有的伺服器上。

微軟最近才推出Exchange電郵伺服器的雲端版Office 365。在此之前,微軟遲遲不肯推出這項產品,直到Google漸成威脅才採取行動。

顧能研究部副總裁坎恩(Matthew Cain)說:「Gmail征服企業市場之路仍然充滿險阻,但現在Gmail已被視為主流雲端電子郵件服務商。雖然Gmail的企業電郵市場占有率只有約1%,但在企業雲端電郵市場占有率將近一半。」

坎恩透露,雲端電郵占整體企業電郵市場仍不到4%,但顧能預期雲端電郵將成為快速成長的市場,到2016年占整體企業電郵市場可望達到20%,到2020年更將達到55%。

坎恩也說,目前只有Google和微軟有能力提供企業雲端電郵服務。

包括Novell GroupWise和IBM Lotus Notes/Domino等競爭者,都漸失市場動力,網路巨擘思科(Cisco)則已結束雲端電郵營運。

但顧能說,Google仍然抗拒提供特定行業顧客要求的功能,例如銀行業可能要求監視功能,但追求大眾市場採用的Google不願把這種功能加進Gmail。

坎恩說:「微軟與Google的激烈競爭將使兩家公司日益強大,促使他們加速應用雲端技術。市場競爭也將使其他服務商難以直接在雲端電郵與協作(collaboration)的領域競爭。」

兩家公司目前正激烈競逐政府與企業合約,尤其是微軟極力把雲端電郵和協作服務擴大到公共部門。舊金山市日前採用微軟的電郵服務,為2.3萬名公務員提供電郵帳戶。


全球保全系統龍頭 Tyco將一分為三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全球最大保全系統製造商泰科國際(Tyco)計劃分拆為三家公開上市公司。過去十年泰科在執行長布林(Edward Breen)的改造下,已從原先醜聞纏身的公司蛻變為編入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的優秀企業。

瑞士製造商泰科國際19日發表聲明指出,分拆後將成立三家獨立自主公司,分別是ADT北美住宅保全公司、流體控制公司 (Flow Control)和全球最大商業保全和防火安全公司。

布林聲明表示,新結構將使每家公司擁有「良好彈性」,以追求各自聚焦於成長的策略,無論是透過自體成長或併購。

為住宅和小型企業提供保全和警鈴系統的ADT北美住宅保全公司將在美國註冊,年營收約30億美元,員工約1.6萬人。出售閥門與控制器給能源、礦產和水市場的流體控制公司,將在美國以外地區註冊,另外商業保全和防火安全公司將維持於瑞士註冊。

Brookfield投資管理公司常務董事、曾追蹤泰科的前標普分析師李維頓說:「泰科分拆並不令人意外。沒有太多理由讓他們維持原有的資產組合。這是我們過去把泰科評為表現不佳的主要理由,但現在潛在的不利因素已不復存在。」

泰科股價19日在美股早盤逆勢大漲4.6%至每股45.80美元。在布林領導下,泰科股價已漲逾一倍,同期間,標普500指數僅上漲43%。泰科說,前財務長柯林(Chris Coughlin)將監督分拆過程。

自2002年7月接掌泰科的執行長布林,將擔任商業保全和防火安全公司的非執行董事長、並兼任流體控制公司的董事與ADT北美住宅保全公司的顧問。在免稅的分拆結構下,泰科股東將分別獲得三家公司股票。這項分拆計畫預計耗時一年完成,費用成本約7億美元。

布林的上一任執行長為柯茲洛斯基(L. Dennis Kozlowski),他因個人逃漏稅遭刑事調查。柯茲洛斯基在掌權十年間,透過併購提振營收,當布林繼任時,泰科營收約達356億美元,不過在2007年分拆為三家公司後(其他兩家是TE Connectivity和醫療設備製造商Covidien),使上一個會計年度的營收較此數字減少逾半。


資訊產業

產業混戰 決勝新興市場
記者曾仁凱/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業界人士認為,惠普PC部門傳出暫時不分拆,將使得PC產業大混戰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由於歐美經濟不振,新興市場將是下一個主戰場,誰能在新興市場勝出,才能掌握優勢。

業界人士指出,惠普上月宣布擬分拆或出售PC部門,震撼業界與市場,但公司稍後出面澄清「先分拆不出售」,昨天更傳出可能暫時不分拆,態度反覆,對公司恐造成重傷害,因為不確定性會令消費者、供應商縮手。

惟歐美經濟不振,加平板電腦海嘯襲來,對PC成熟市場首當其衝,對PC大廠而言,下一個主戰場將在新興市場。


蘭奇轉檯聯想 宏�備戰
記者曾仁凱/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宏�前執行長蘭奇轉戰聯想擔任顧問,分析師普遍認為,宏�在歐洲市場將面臨苦戰,此舉有助聯想加速挑戰全球PC龍頭寶座。宏�密切關注蘭奇動態,若蘭奇違背雙方之前簽訂的競業條款,「會採取必要措施」。

聯想規劃,蘭奇將擔任該公司顧問,專注於聯想與剛併購的德國PC通路商Medion的整合;未來蘭奇將在義大利工作,為聯想拓展歐洲市占率。外資圈看好蘭奇加入,對於聯想在西歐市場的拓展將是一大助力。

高盛證券昨天發布研究報告,認為聯想未來幾個季度在歐洲市占率速度可能超越市場預期。摩根大通也認為,聯想延攬蘭奇正是時候,惠普日前宣布分割PC 部門後,目前動向不明;蘭奇加入之後,可望帶領聯想在不確定因素高的西歐市場擴張市占。

分析師認為,聯想單靠大陸市場崛起、今年一連串併購及競爭對手失誤,今年第二季已擠下宏�,躋身全球PC老三。按目前的態勢來看,歐美經濟低迷,大陸市場則成長快速,一消一長,幾乎可以篤定聯想今年內就會超越戴爾,坐穩第二大PC品牌寶座。

對於宏�而言,這是「可以預期的利空」,目前宏�氣勢偏弱,短時間內在歐洲市場恐面臨苦戰。受此影響,宏�昨天股價挫1.75元,收在34元。


買家落空 策略急轉彎
記者謝艾莉/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灣筆電(NB)產業鏈高層透露,惠普上個月宣布有意分拆個人電腦事業群之後,三星、聯想都曾主動詢問收購,但三星後來因考量維持品牌運作不易等因素而作罷,聯想則遭惠普直接回絕。兩大買家落空,應是導致惠普策略轉向的主因。

這位高層透露, 三星一度非常積極爭取買下惠普個人電腦事業群,三星電子總裁李在鎔更因此召開無數次內部會議,最後考量三星買下惠普個人電腦事業群之後,還未見品牌效益,恐流失其他重要的品牌客戶,因此放棄,並非因為雙方價格談不攏而破局。

這名高層說,三星零組件自有率相當高,三星內部的考量是,併購惠普雖然可以成為集團相關零組件的出海口,但恐因此造成關鍵零組件訂單瞬間流失,尤其是其他電腦品牌客戶若忌憚三星NB勢力坐大,不再向三星下零組件訂單,對三星損失更大。

其次,三星PC業務全球市占率排名全球第八,但在公司內部評估,吃下惠普後雖然可以衝上第一,但是如何維持品牌的運作、優秀人才的流動等,這些均為相當大的難題,也因此讓三星放棄這個大型的併購案。

業者透露,除了三星有意想併購惠普電腦事業群之外,聯想也曾與惠普接觸,但惠普拒絕出售旗下個人電腦事業群給聯想。

市場人士分析,聯想已經於2005年吃下IBM個人電腦部門。若再併購惠普,意味大陸新崛起的品牌廠,有能力併購美國兩大百年品牌,這對美國人來說不太能接受。

此外,若聯想併購惠普,由於牽涉美國國家安全,這部分還需要經過美國政府批准,也為這樁可能的併購案添增新的變數。

市場人士認為,惠普在宣布有意出售及分拆其PC部門後,不僅股價重挫,也開始面對外界的質疑聲浪,各界會擔心買惠普產品後無法享受其後續的服務,預料衝擊最大的就是其商用客戶。


五個理由 惠普恐畫虎類犬
編譯 林聰毅/經濟日報
惠普想仿效IBM從硬體製造商轉型為軟體及服務供應商,執行長亞帕瑟克雖已看到後PC時代的潮流所趨,但恐怕為時已晚。

許多人難免會拿亞帕瑟克與當年的IBM執行長葛斯納比較,例如都是新執行長上任、都想改造公司、甩脫低毛利部門、在某些策略上押注,以及營運的大規模轉型。

但知名科技網站ZDNet總編輯狄格南(Larry Dignan)說,由於時空背景及產業發展已大不相同,惠普恐怕不易複製IBM當年的成功模式。主要理由如下:

一、時不我予。儘管亞帕瑟克強調惠普的轉型並非一蹴可幾,但他能否有十年時間讓惠普改頭換面,仍是未知之數。

葛斯納花了近十年工夫才將IBM改造完成;亞帕瑟克上任僅九個月,有好幾季未能達成財報目標,且在短短幾個月內不斷修改經營策略。

相較於葛斯納當年讓IBM徹底脫胎換骨,兩者的時空背景已大不相同,惠普股東的耐心可能不及當年的IBM。

二、葛斯納接掌IBM之初,公司簡直是亂成一團,當時確有考慮聲請破產的聲音,外界也認為IBM應會拆解。葛斯納別無他路可選,只能勇往直前。

賀德主持下的惠普,財報數字都很漂亮,但賀德的撙節措施已為惠普埋下沒落的種子。賀德大砍服務事業的成本,導致人才出走,惠普已在高階顧問業缺席,亞帕瑟克只是在收拾殘局,然而亞帕瑟克就是無法討華爾街歡心,換言之,亞帕瑟克能揮灑與施展的空間遠不如當年的葛斯納。

三、IBM是以緩步漸進方式打造軟體事業,避免大刀闊斧所產生的衝擊;但惠普勢須採取迎頭趕上的策略,因為許多想要併購的目標早已被IBM及甲骨文捷足先登,因此惠普可能須多付點錢才能搶到像Autonomy這類軟體公司。

相對於惠普大手筆的高調作風,戴爾早已悄悄輕易吃下一些軟體及服務公司。惠普忽視軟體太久了。

四、IBM進軍服務業時,這個領域還沒有太多競爭者。IBM在2002年巧妙地進行一次科技與顧問的異業結合,買下PwC的顧問部門,一舉改變了服務業的競賽樣貌。

亞帕瑟克的惠普雖然也有服務部門(前身為EDS),但他坦承,惠普須鎖定更高階的對象。若按照IBM的劇本,惠普可能得玩大一點,例如買下埃哲森(Accenture)。問題是,惠普才剛在Autonomy砸下100億美元。惠普的服務部門要扭轉劣勢,可能需要好幾季時間。

五、研發領域嚴重落後。過去幾年來IBM花在研發的經費約占營收6%,且已有能力將研發成果變成產品及服務。但在賀德主持期間,惠普的研發費用降至營收的2%至3%。

亞帕瑟克正在恢復研發投資,卻苦於缺乏財務彈性。況且,研發投資可能需數年時間才會看到成果。正如之前所強調,亞帕瑟克真的沒有太多時間了。


新聞網站 掀數位出版潮
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書商一向不乏飢腸轆轆的新進競爭者,從打算推出電子書借閱服務的亞馬遜(Amazon)、自己出版電子書的作家,到Atavist、Bylinder等新創的數位出版公司皆然,最近又多了一個新對頭:新聞網站。

紐約時報報導,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哈芬登郵報(Huffinton Post)等低成本新聞網站,正爭相出版自己的電子書,無論是出版全新內容或是重新買回之前已經免費供應的素材,目的不外乎是爭取更多收入。

這些新聞網站把電子書變得比實體書更短小、更平價,生產速度也更快,進而重新定義電子書的形式,和出版的權力。

哈芬登郵報20日將推出第二本電子書,由貝爾金(Aaron Belkin)撰寫的「How We Won」,講述美國立法允許同性戀者公開在軍中服役的故事。不久前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ABC News、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Politico和浮華世界(Vanity Fair)才共同出版電子書。在暢銷書排行榜上的,還包括紐約時報的「Open Secrets」。

然而不管報章雜誌有多希望在電子書市場占一席之地,產製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依舊不及傳統出版商。

出版業主管說,電子書閱讀器的興起,幫助報章雜誌出版商為作品找到新的平台。一位文學經紀人說:「某方面來說,Kindle和Nook是閱讀馬丁(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作者)1,000頁作品的最佳選擇。另一方面,這些裝置也特別適合長度中等的作品,這類作品的篇幅放到雜誌上嫌多,卻又稱不上是書籍。」

一些出版商已經與新聞業者合作打造電子書,加快產製速度。全球最大出版商藍燈書屋(Random House)就與Politico合作,出版有關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四本電子書。這種策略有助於降低成本,書商不用支付大筆預付款給作家,內容來自記者每天做的工作。

還有一種策略需要的報導和寫作資源更少。浮華世界和紐約客自創的電子書,就打算整合先前有關新聞集團竊聽醜聞的著作。


台廠升級 要做PC不死鳥
記者 曾仁凱/經濟日報
iPad平板電腦狂潮來襲,全球兩大PC品牌,宏�第二季出現史上最大虧損,惠普(HP)一度考慮退出PC市場,引發PC末日的預言再起。

長久以來,台灣科技產業隨著PC一同茁壯,彼此高度連動,惠普董事長藍恩說,PC像是日用品,量大但利潤低,意味著「PC產業傳產化」。台灣科技業的下一步該何去何從?本報以IBM成功轉型的經驗,來看惠普與其他科技品牌大廠的發展方向,在產業典範轉移的過程中,維持企業的最佳競爭力。

惠普(HP)個人系統事業部門是否分拆尚未定案,但投入發展雲端等軟體事業目標不變,有如複製之前IBM轉型之歷程,牽動台灣科技廠商也來到轉變的十字路口。在後PC時代,科技業將面臨「PC產業不死,但走入傳產化」的新挑戰。

惠普的轉型被形容為「IBM化」,IBM成功的經營策略已成為歐美資訊大廠爭相仿效的對象,未來科技業者要擁抱黃金十年,可以參考IBM的三大經營特徵,即「吃軟不吃硬」、「無形勝有形」、「商用贏消費」。

惠普身為全球PC龍頭,卻在PC市場上面臨瓶頸,這其實早已有跡可尋,惠普前執行長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 曾在自傳「勇敢抉擇」中提到,2002年時,惠普就曾考慮分拆甚至出售PC部門,只是擔心衝擊到公司另一隻金雞母-印表機業務而作罷。

吃軟不吃硬

宏�創辦人施振榮鐵口直斷,早在一年多前,他就認為PC的利潤愈來愈低,對於美國廠商而言,PC硬體成為「食之無味的雞肋」,東西方企業的經營思維大不同,由於美國廠商不做這麼低利潤的生意,他預言美國PC廠商總有一天會棄守市場,就像十多年前美國電視品牌逐漸消失。

因此IBM率先發展「吃軟不吃硬」的策略,最重要的轉折,即是於2004年把PC部門出售給大陸聯想電腦(Lenovo)。IBM是PC的發明者之一,卻受到廉價PC的興起,在90年期初期發生鉅額虧損,幾乎瀕臨破產邊緣。後來在前執行長葛斯納(Louis V. Gerstner) 帶領下,處分掉不具競爭力的部門,才讓大象輕快地跳起舞來。

延續葛斯納路線,IBM現任執行長帕米沙諾(Sam Palmisano)在過去十年間,一手賣掉IBM的PC、電腦硬碟、印表機等硬體事業。另一方面則天價收購知名顧問公司PwC、以及超過100家軟體公司。

IBM從一家以硬體為導向的公司,蛻變為融合硬體、軟體與服務的「科技服務企業」,目前軟體與服務部門,合計包辦公司逾八成營收,傳統硬體部門占營收比重只剩下18% ,完全跳脫外界對於科技公司的刻板印象。

惠普之前決定以約100億美元收購英國「軟體」公司Autonomy,更加印證「吃軟不吃硬」成為美國IT企業的新顯學。

透析科技化的過程中,硬體其實只是工具,軟體才是目的。蘋果雖然以iPod、iPhone、iPad大行其道,但背後的致勝關鍵,卻是iTunes和App store裡頭的軟體內容。

無形勝有形

其次,創意、專利等無形資產,價值遠高過看得到的機器設備,「無形勝有形」。IBM 研究中心舉世聞名,每年投資在研發工作的金額高達60億美元(約新台幣1,740億元) ,相當於台灣政府總預算的10%,總共已孕育出五位諾貝爾獎得主。

葛斯納在回憶錄「誰說大象不會跳舞」中曾經提到,IBM 研究室每年發明許多技術,很多都躺在實驗室,因為擔心授權給其他人使用會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他獨排眾議,認為專利可以領導科技業走向,進一步制定業界標準,收取權利金。如今專利權利金已成為IBM每年營收的重要一塊大餅,而且毛利率超高。對照蘋果、宏達電、Google、三星等科技大廠積極充實專利彈藥庫,「專利大戰」一觸即發,IBM經營眼光獨到。

商用贏消費

第三,「商用勝消費」的趨勢浮現,隨著亞洲崛起,「美國第一等於世界第一」的時代已告終結,惠普、戴爾等美國廠商的主場優勢不再。當大陸從世界工廠搖身變成世界市場,挾著13億人口,未來除了蘋果等少數以差異化突圍的歐美廠商外,亞洲消費品牌將取得更高的發言權。

有別於消費型科技產品著重經濟規模的競爭,「以量取勝」;商用市場著重「客製化」,滿足客戶不同需求,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

放眼IBM、惠普、甲骨文(Oracle)、思科(Cisco)等所有美國科技大廠,幾乎都把焦點放在商用市場,顯示「商用贏消費」,惠普此次轉型,被解讀是對消費科技產品市場的興趣降低。

市場還很大

台灣廠商也不必過分驚慌,因為「PC產業不死,只是傳產化」。

傳產化指的是一個產業步入成熟,雖然市場高成長不再,但產業競爭趨於穩定、價格廝殺也緩和下來,利潤反而更好,就像最近NB代工產業的毛利率出現止跌跡象。

惠普的轉型,其實就是產業升級的自然過程。施振榮說,新興市場快速崛起,PC每年仍有很大市場規模,是值得繼續經營的領域,宏�、華碩、聯想等華人品牌可望從中得利。


臉書 變身影音交流新天堂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根據多位媒體和科技主管透露,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本周將推出媒體平台,讓使用者能輕易地和他人分享自己鍾愛的音樂、電視節目和電影,把臉書的個人基本資料網頁變成娛樂交流中心。

擁有7.5億使用者的臉書尚未正式公布這個計畫,但外界普遍預期該公司22日將在舊金山舉行的F8開發商大會上宣布這項服務。

但對於Spotify和Rhapsody這些雲端數位音樂服務業者來說,和臉書合作可能是憂喜參半。這些業者提供數百萬首歌曲串流服務,但卻苦於很難爭取大量的付費用戶訂閱。

臉書的新媒體平台將把這些數位音樂服務介紹給廣大的新閱聽群眾。柯恩(Ted Cohen)曾是某家大型唱片公

司的數位部門主管,現在擔任顧問,他表示:「如果按照原定計畫運作,這項服務將成為資訊互通的天堂。」但這項新計畫將使這類新興服務的競爭壓力逐漸增加,迫使它們提供更多免費音樂來吸引新的使用者。

根據媒體和科技主管表示,臉書已和數家媒體公司簽約,發展一種方法,讓使用者的個人檔案網頁秀出使用者從外部服務網站購買的娛樂內容。連結將出現在臉書的工具列或功能列,或使用者的最新動態上,將可指引好奇的朋友直接連結該內容。

消息人士指出,雲端音樂服務業者Spotify、Rhapsody和其他規模較小的競爭者Rdio、MOG與法國網站Deezer,都已名列約10家將參與臉書新計畫的音樂業者名單中。

至於影音網站Vevo也會參與。臉書發言人不予置評,而媒體主管則表示,該計畫的細節有可能更動。

根據Spotify網站的最新報告,它的使用者逾1,000萬人,為這些音樂服務業者中最大的一家。

Spotify自2008年從歐洲發跡,並且就其「免費/付費雙機制」(freemium)與大型唱片公司進行冗長的談判後,7月開始在美國提供服務。這種雙機制可讓使用者免費聽音樂,但會出現廣告,或是月付5美元或10美元

,享受無廣告的版本。


台灣第一朵公有雲 11月上線
記者鄒秀明/台北報導/聯合報
神通資科昨天宣布,與全美第四大雲端服務商Joyent合作,攜手推出智慧公有雲MiCloud,預計11月雲端服務上線。神通資科總經理蔣臺方表示,服務推出第一年將以營收1億元為目標,希望未來每年營收以倍數成長。

MiCloud架構下有中小企業雲、教育雲、電子商務雲、行動醫療雲、醫療雲和生技雲等服務。蔣臺方指出,目前已經有不少廠商預約進駐測試,10月分也將舉辦開發者論壇,免費提供一千部虛擬機,希望與各界共同打造台灣第一朵智慧公有雲。

神通資科強調,MiCloud以單一操作平台直接與硬體溝通,能多工處理、不虛耗記憶體,進行更快速運算,平台不僅比同業更有彈性,且可供客戶在雲端上開發服務。

MiCloud軟體技術商Joyent共同創辦人、首席科學家Jason Hoffman也指出,看好MiCloud公有雲模式在台灣、亞洲地區的發展,希望能邀集更多業者、顧問公司合作。神通資科表示,目前除結合Joyent推出自家的雲端服務平台外,也正在和Joyent洽談其雲端平台在大中華區和亞洲市場的代理權。


蘋果 徵防諜專家
編譯吳國卿/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蘋果公司徵才啟事:誠徵有經驗的安全專業人士,必須有能力擬訂防堵中國仿冒的計畫、保護公司機密設計圖不落入間諜手中,並能預防員工把還未推出的最高機密手機原型留在酒吧。

蘋果公司(Apple)日前傳出一名員工在北加州的酒吧,搞丟一支還未推出的新款iPhone手機原型後,隔天蘋果就在公司網站上貼出徵求「新產品安全經理」的廣告。

有幸被錄取的人將加入蘋果的安全團隊,與包括前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幹員和其他訓練精良的情報與執法專家一起共事。

如此嚴密森嚴的安全部隊與蘋果友善的產品形象似乎不搭調,但企業安全專家表示,蘋果與其他同等級的大公司必須花大錢在最嚴密的保護措施上,因為搞丟iPhone原型手機還不是他們最該擔心的問題。

企業安全顧問業者TraceSecurity公司共同創辦人史蒂克萊說:「企業間諜才是大公司最該擔心的敵人,他們攸關動輒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大企業的競爭者會想知道對手的一舉一動。」

蘋果拒不透露公司安全工作的細節,對iPhone各種傳言和員工搞丟原型iPhone的說法也三緘其口。不過舊金山警方日前表示,四名警官曾在兩名蘋果員工陪同下拜訪某舊金山市居民的住宅,尋找一支iPhone原型機。

安全專家指出,儘管蘋果搞丟原型機引發媒體繪聲繪影的報導,比起科技公司在仿冒猖獗的中國受到的威脅實在微不足道。據美國官員估計,在未經授權中國市場的蘋果產品幾乎100%是仿冒品。

防止仿冒品在市場上販售,和防堵新產品設計圖及重大商業機密洩漏等資訊保全工作,也是企業安全重要的一環。這類工作過去就存在,只是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需要用到具備不同技術的專才。


戴爾鐵口:PC難取代
編譯吳國卿/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戴爾公司創辦人戴爾(Michael Dell)表示,儘管個人電腦(PC)市場成長變慢、利潤變薄,硬體仍是完整的解決方案很重要的部分,戴爾PC事業的規模是一大競爭優勢。

戴爾在19日的金融時報專訪中說,他對收購惠普的PC部門沒有興趣,但戴爾將因為惠普的大改組而擴大市場占有率;惠普上月宣布將分割PC部門,並結束平板電腦部門的營運。

戴爾表示他仍相信賣硬體有利可圖。他說:「我們相信裝置和硬體仍是完整的端對端解決方案重要的一環。」他相信PC業務的規模將使戴爾在較小、但獲利較高的伺服器市場,擁有凌駕競爭者的優勢。

戴爾說:「當有一家公司(惠普)因為分割PC事業而從全球最大硬碟機、處理器、記憶體晶片買家,掉到五大之外,勢必推升製造伺服器和儲存產品的成本。我們相信這將是戴爾的大好機會,而戴爾一定會好好把握。」

據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DC)的調查,以銷售量看,戴爾是全球第二大PC製造商,全球市占率為12.9%,次於惠普的18.1%。在伺服器市場上,戴爾排第三,次於IBM和惠普。過去一年來,PC銷售承受消費者改買平板電腦和智慧手機的壓力:研究業者顧能(Gartner)本月才大幅調降PC全球銷售預測,戴爾8月時下修今年的營收成長預測。

不過,戴爾相信,現在就說後PC時代來臨還言之過早,因為平板電腦和智慧手機等裝置都無法取代PC。


訊息公告

所得稅爭議
營利事業因超額分配股東可扣抵稅額以致補稅加罰之爭訟案件不勝枚舉,但若是股東為外國股東,且未以獲配之可扣抵稅額抵繳其應扣繳稅款,是否應補稅、處罰,於實務上更屢生爭議。

訂電子報學育兒 送魚油膠囊
【Choyce全球走透育兒誌】提供知名部落客 Choyce 的親子旅遊經驗,並分享如何透過旅行來教養小孩的方法。現在訂報還送送兒童魚油膠囊!


聯合理財網 money.udn.com
本報著作權為「聯合理財網」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貼或節錄。
若對電子報的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貼授權,請寄至:
emoney@udn.com
台北縣汐止市大同路一段 369 號 3F TEL:(02)8692-5588 FAX:(02)8692-5851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